今年正月的时候,在洛阳龙凤山古镇,远远就听见锣鼓震天,挤进去一看,一群穿红披绿的年轻人正在跳英歌舞。潮汕朋友在旁边皱着眉:“这动作不对啊,少了祭神的仪式感,倒像在耍杂技。”

一问才知道,这是景区春节庙会的“重头戏”。可洛阳明明有河洛大鼓、唐三彩烧制这些本土绝活,却非要花大价钱请潮汕的英歌舞队来驻场。更有意思的是,转身看到隔壁的“非遗火壶”表演,火苗刚起来就被工作人员按灭了,说是“怕烧着仿宋建筑”,只剩下个壶在手里晃悠。
同行的游客笑称:“这哪是逛庙会,分明是在看‘全国非遗大拼盘’。”
现在的文旅活动,越来越像小学生抄作业,你抄我的英歌舞,我抄你的打铁花,最后抄得连自己家的作业都忘了。
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春节活动里,潮汕英歌舞跟关中社火挤在同一个舞台,前者的刚劲和后者的雄浑凑在一起,像两首不同节奏的歌被强行混音;福建泉州蟳埔渔村的开渔节上,佛山醒狮队对着闽南渔船摇头摆尾,渔民们站在岸边看得一脸茫然,他们更习惯的是本地“嗦啰嗹”祈福仪式;还有杭州宋城,把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搬过来,装了套人工造雨系统,游客穿着雨衣互相喷水,活像在参加“城市洒水大战”,谁还记得泼水节原本是傣族的祈福仪式?

(杭州宋城泼水节)
最荒唐的是江南水乡的打铁花。原本在北方旷野里,千度铁水泼向夜空,溅起万点星火,那是与天地对话的豪迈。可到了乌镇,为了防火灾,改用冷光特效,铁水换成了LED灯串,“啪”地一下亮起来,像挂了串廉价彩灯。有老人叹口气:“这哪是打铁花,分明是给铁花‘穿雨衣’。”
但要说外来活动天生就水土不服,倒也未必。
就在洛阳,万岁山武侠城这两年火得发烫。景区里也有不少外来民俗:河北的舞狮队会踩着梅花桩表演“武松醉打蒋门神”,山西的背棍艺人扮成“江湖侠客”巡游,连四川的变脸绝活都被改编成“侠客易容术”,演员变完脸就拔出道具剑,跟游客玩“武林对决”。
(万岁山武侠城《武松醉打蒋门神》)
去年国庆去的时候,正赶上他们把安徽的傩舞改造成“钟馗巡山”,面具还是那副狰狞模样,但舞者的动作融入了武术招式,巡山路线特意选在景区的“聚贤庄”“野猪林”等武侠场景里,广播里还配着“钟馗捉鬼,侠客除奸”的解说。游客看得入迷,不少人跟着队伍走完全程,还有小孩举着玩具剑要“跟钟馗学本事”。
问景区的老员工,他们说这些外来民俗不是直接搬来的,“得先给它们‘穿件武侠的衣裳’”。比如山东的鼓子秧歌,到了这里就成了“梁山好汉庆功舞”,鼓点节奏都改成了《好汉歌》的调子,演员穿着李逵、鲁智深的戏服,刚劲里多了股江湖气。
这些被搬来搬去的活动,活得好不好,关键看能不能“插入”本地土壤里生根。
潮汕英歌舞原本带着驱邪纳福的庄严,到了洛阳龙凤山,祭神的环节被删掉,只剩下“摆阵跳舞”的热闹,成了“无意义的狂欢”;但到了万岁山,英歌舞的阵法被解读成“梁山好汉排兵布阵”,领队的“李逵”还会跟游客说“这阵能防江湖暗器”,一下子就跟景区的武侠主题搭上了线。
傣族泼水节讲究“清水洗尘”,水得是澜沧江的活水,到了湖北荆州方特,变成了循环利用的自来水,还得买景区的“专用水枪”才能参与,一支要50块;但在云南大理的某个小镇,当泼水节遇上三月街,当地人会教游客用花瓣蘸水互泼,说是“给赶街的朋友送花香”,外来游客跟着白族老人唱祝酒歌,泼出去的就不只是水,还有人情味儿。
景区总说“这是文化融合”,可游客要的不是“文化快递”,而是“此地专属”的体验。
就像乌镇戏剧节,没有照搬国外艺术节模式,而是把话剧搬进古戏台,让评弹与现代舞同台,连石板路上都能看到即兴表演,这里的“洋文化”不是硬塞的,而是跟乌镇的水、桥、老房子长在了一起。
真正能打动人的文旅活动,从来不是“拿来主义”,而是“在地创造”。
广东佛山醒狮出名,但泉州蟳埔渔村也可以让醒狮“入乡随俗”,比如让狮子衔着闽南渔绳结,跟渔民的“讨小海”仪式结合,讲述“山海相遇”的故事;傣族泼水节要搬去杭州,不妨跟“龙井问茶”结合,用茶汤代替清水,泼出去的是茶香,接住的是“茶禅一味”的祝福。
更重要的是,要让游客从“看客”变成“参与者”。
河北吴桥杂技团在长沙铜官窑古镇表演时,总在结束后留半小时教孩子简单的杂耍动作,孩子们学得认真,家长们拍个不停,比单纯看表演传播力强多了;云南大理的扎染工坊开到乌镇,不只是摆着成品卖,而是让游客亲手染块蓝布,还能印上乌镇的船、桥图案,这样的“文化混搭”,谁会觉得违和?

(吴桥县张硕杂技学校学员进行倒立训练)
现在的文旅圈,太迷恋“爆款公式”了:看到英歌舞火了,就不管南北都请;看到泼水节爆了,就不分干湿都办。可忘了最基本的道理,活动是骨架,文化是血肉,没有本地文化当养分,再热闹的活动也只是昙花一现。但反过来,若能找到外来文化与本地基因的结合点,让“他山之石”真正嵌入“本地之玉”,外来的活动不仅能有灵魂,还能长出新的生命力。
洛阳的唐三彩,能不能做成“沉浸式釉色体验”?让游客亲手调配釉料,看着素坯在窑火里变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奇迹;西安的秦腔,能不能结合剧本杀,让游客穿上古装,在城墙根下演绎“周秦汉唐”的故事?
文旅活动的创新,从来不是“抄别人的作业”,而是“写好自己的故事”。毕竟,游客千里迢迢赶来,不是为了看“全国统一款”的表演,而是为了找到那句“只有在这里,才能遇见的美好”。
否则,英歌舞跳得再齐,泼水节再热闹,也不过是一场场没有灵魂的“文化走秀”;反之,若能让外来的种子在本地土壤里发芽,哪怕是他乡的民俗,也能开出绚丽的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