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8月22日电 (记者李博)记者从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标准》(简称《标准》)于近期发布,轨道交通最高设计时速由每小时100公里提升至120公里,为北京构建快线网络做好技术支撑。同时提出快慢车运营模式,以提升轨道交通运营灵活性。
为落实北京市对促进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组织对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当前,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已由高速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截至2024年底,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879公里,日均客运量接近1000万人次。
据介绍,修订后的《标准》总结北京轨道交通发展经验,全面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新增互联互通、快慢车运行、灵活编组、全自动运行、装配式智能绿色建造技术、交通接驳等相关内容。
服务方面,《标准》结合换乘客流量和通道长度对通道换乘服务品质提出要求,提出自动步道设置标准,改善乘客长距离换乘感受。
《标准》提出根据车站服务客流规模和出行特点,车站出入口宜采用差异化标准,降低非主要疏散口宽度要求和服务设施类型,提高附属设置灵活度。鼓励出入口灵活设置,条件受限情况下可采用窄扶梯或电梯群组,鼓励出入口与过街通道结合设置。
地铁站旅游服务中心效果图
《标准》鼓励多样化便民服务设施,提出地铁站将结合周边旅游景点,并围绕乘客进站路径,统筹增设旅游服务中心和行李寄存等服务设施。
安全方面,《标准》细化了地下结构抗浮设计内容,使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在地下水浮力作用下获得更高安全保障。《标准》提出“以防为主,刚柔结合,多道设防”原则,全面加强防渗漏设计要求。
《标准》创新采用行车组织削峰设计与网络化配车技术,提升车辆利用效率;通过精细化控制各专业设计接口、设计运营供需融合匹配等措施,实现系统规模、用房规模、用地规模高效配置。
《标准》全面支撑轨道交通装配式智能绿色建造技术,提出装配式车站、装配式轨道设计要求;补充了工法桩、棚盖法等成熟的新工艺工法,提升了施工效率降低了风险。
《标准》提出线路节能坡设计要求,地下车站宜布置在纵断面的凸型部位上,应根据具体条件,按节能坡理念,设计合理的进出站坡度和坡段长度,从源头上提供行车节能条件。
《标准》引入永磁同步电机车辆,并对列车再生能量吸收技术给出了明确的应用引导;要求照明光源、LED灯具、镇流器、LED驱动电源应采用不低于2级能效产品;提出车辆综合基地正常照明电源宜采用光伏发电技术,供暖热源宜采用市政热力与空气源热泵或地源热泵耦合供热方案。
《标准》还明确了设备节能控制要求,提出ATO系统应具备列车单车运行节能控制;建筑照明应能够根据照明需求进行节能控制;有天然采光的场所,其照明应具备按照度或按时段调节的节能控制措施;应实现通风与空调系统的变风量与变水量运行,并应具备风系统和水系统的协调耦合控制功能等。
(责编:董兆瑞、高星)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