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碧玉,山川隽秀,浑然天成。
鸡冠明珠,文脉源长,卓尔不群。
这里,辽阔草原绿浪翻涌,苍莽林海浩瀚无垠,河流湖泊碧波荡漾,沃野良田五谷丰盈,一幅天地织就的锦绣画卷。
这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灿若繁星,文化遗产多姿多彩,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在风卷云舒的苍茫之下,埋藏着北疆文化的远古密码。
这就是呼伦贝尔,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从扎赉诺尔人凝望星空的明眸,到哈克玉璧上流转的微芒,从辉河水坝渔猎经济的四季牧歌,到嘎仙洞岩壁间鲜卑祝文的千年呼吸,这里既是史前人类跨越冰河、追逐文明的舞台,也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
草原与林海相拥,历史与人文共生,呼伦贝尔以山河为弦,奏响一曲跨越万年的文化交响。
万古山河 鸿蒙初辟
在呼伦贝尔辽阔草原上,呼啸的北风卷过呼伦湖畔,万年时光的尘埃下,埋藏着一群远古先民的故事。
扎赉诺尔人头骨。
1933年,扎赉诺尔露天煤矿的深处,一颗沉睡万年的头骨在矿工挥舞的铁镐下重见天日。这个偶然的发现,好似一把钥匙,打开了揭示东亚古人类演化的神秘之门。
这颗被学界称为“扎赉诺尔人”的头骨,颧骨突出,眉弓粗壮,门齿呈铲形,与山顶洞人同属蒙古人种。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曾三度到此考察,并在1948年发表的《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一文,首次提出“扎赉诺尔文化”学说,将这片土地推向了人类文明起源研究的前沿。
内蒙古博物院名誉院长、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志在其主编的《内蒙古文化遗产丛书》中指出,扎赉诺尔遗址出土有石镞、刮削器、石片、石核等细石器,刀梗、锥、镖等骨器,并出土有夹砂粗陶器残片,同时出土有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化石,是典型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具体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
2019年1月12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公布了对扎赉诺尔博物馆所藏的4颗扎赉诺尔人类头骨所做的碳14检测报告,一号头骨为10113年左右,其余三颗分别为7400年左右、1600年左右和1000年左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吴小红说,这表明近万年以来,扎赉诺尔地区不断有人类居住。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朱泓认为,扎赉诺尔人年代确认在1万年以上,这与北京山顶洞人在时间上很接近,且伴有陶器出土,说明其文明程度更高,应该是新石器时期的人类。
扎赉诺尔博物馆馆长张智文介绍,截至目前已累计出土20件古人类化石。在头骨化石所在同一地层,伴出石核、石片、陶片等新石器时代早期典型器物,以及大量古生物化石。
尤为令人震撼的是,扎赉诺尔人的石器技术与华北小石器传统遥相呼应:刮削器的刃缘整齐如新,石核的剥片技巧娴熟。这些跨越千山万水的文化共鸣,勾勒出远古人类迁徙、交流的隐秘网络。或许在某个月色清冷的夜晚,扎赉诺尔的猎手与中原的匠人曾隔着篝火,用各自的语言讲述同一段生存的传奇。
扎赉诺尔人以燧石与玛瑙为原料,打造出细长的石刃片,镶嵌于骨器制成复合工具,用以解剖猎物、切割兽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巍认为,扎赉诺尔人的石器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被称为细石器制作技术,这一工艺技术应该是同一时期世界最为先进发达的。
从冰河时代的猎人演变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创造者,扎赉诺尔人跨越数万年的轨迹,让人类在东亚的演化链条,变得更加完整。
文化的诞生,从来不是孤立的火堆,而是连缀成片的燎原之势。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3万年前,呼伦贝尔地区就有了人类的足迹。
石镞。
扎赉诺尔区蘑菇山北遗址的碎石堆中,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静静沉睡,它们锋利的刃口曾划破蒙昧的暗夜,将狩猎的智慧刻入岩层。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考古学家汪宇平两次对蘑菇山北遗址、小孤山遗址进行考察和试掘,出土和采集了大量打制石器,这些石器均出土于距今10万—1万年的地层,成为呼伦贝尔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见证。
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有一个过渡阶段,考古学称之为中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安志敏在海拉尔区松山的16处遗存点采集675件石器,船底形石核与压制法痕迹,印证着从直接打击到间接加工的技术跨越。这些遗存距今约8000—9000年,与东北地区同期细石器文化(如昂昂溪文化)形成呼应。
大兴安岭的岩壁上,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驯鹿图腾仍在奔跑,这些用红色赭石绘就的线条,是先民与自然对话的密码。
在雅鲁河畔,新石器时代的圆形有孔石器静卧在扎兰屯历史博物馆,其孔洞仿佛时空隧道,透射出先民对天地的哲学思考。
……
远古人类在呼伦贝尔这片土地上深深印刻了坚定前行的足迹。这些跨越万年的遗存,正是文明破晓前透出的希望之光。
星熠北方 璀璨华光
当扎赉诺尔人的火种渐成燎原之势,呼伦贝尔草原迎来了新石器时代的巅峰——哈克文化。
1999年,海拉尔哈克镇农民沙金山在翻地时意外发现了两件玉器。考古工作者在此后的发掘中,又发现5件玉器、151件石器、6件陶器以及骨器等,特别是三角形凹底石镞、两端刃玉锛等文物,展现了新石器时代草原先民登峰造极的工艺水平。
玉璧。
哈克遗址后来经过多次发掘整理,出土文物1万多件,包括精美的玉器、细石器、骨角器、陶片和装饰品以及大型哺乳动物和水生动物的遗骨等,确定为一处早期先民遗留下来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走进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展柜中温润的玉璧折射出原始先民对美的追求,锋利的石镞诉说着狩猎时代的智慧锋芒。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赵艳芳介绍,哈克文化是以哈克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遗址位于海拉尔河畔草本沼泽湿地的二级台地上。此类遗址在大兴安岭西北侧森林地带逐渐向呼伦贝尔草原过渡的蒙古高原上,面积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280多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碳14测年数据显示,哈克文化的上限可追溯至距今7710±40年,且其文化层中叠压着青铜时代至隋唐时期的遗存,印证了该地区文化的持久生命力。
著名考古学者、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原馆长赵越认为,哈克文化是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
生活在海拉尔河、额尔古纳河以及呼伦湖水域的原始先民们,采石制器,慧心琢玉,烧土为陶,挖穴为家,创造了草原上独特的新石器文化。
细如柳叶的石镞、温润生辉的玉璧、布满绳纹的陶片,在博物馆的射灯下舒展身姿,讲述着北方狩猎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智慧。
玉斧。
哈克文化的细石器以玛瑙、燧石为材,采用间接压制技术制成石镞、石刃,被考古界誉为“细石器的顶峰”。而墓葬中玉器与彩陶的随葬,标志着社会分层与精神信仰的萌芽。
在首届中国哈克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著名玉器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评价,玉器中以人为造型很少见,哈克文化的玉人面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件。可以说哈克文化的玉器是中国玉文化的源头之一。
苏秉琦先生提出的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理论,揭示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大地上多元文化并立、互动交融的壮阔图景。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哈克文化作为中国东北边疆的一颗独特“星辰”,不仅填补了北方草原地带早期文化的空白,更以其鲜明的技术特质与信仰符号,成为连接中原、东北亚与欧亚草原文明的关键节点。
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辉河水坝遗址,作为哈克文化早期的细石器制造场,距今约8000—4000年,大量细石器、鱼骨化石与火塘遗迹交织,留下新石器时代人类依水而居、渔猎为生的印记。
尤其是遗址中出土的石核预制技术稳定成熟,楔形石核标准化程度之高,堪称细石器工艺的教科书。
呼伦贝尔地区丰富的遗址遗存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层层叠叠地记录着不同时代的风云。分布在这里的2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犹如破开岁月尘烟的辉光,成为北疆文化的多元回响。
多元融汇 文脉千秋
“呼伦贝尔不仅在现在是内蒙的一个最好的牧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曾这样描述。
当大兴安岭的松涛与额尔古纳河的涛声交织成天地间最原始的韵律,呼伦贝尔以包容的胸怀,孕育了东胡、鲜卑、乌恒、室韦、契丹、女真、蒙古等众多游牧民族,最终将他们汇入中华文明的浩荡长河。
东胡是青铜时代呼伦贝尔地区的原始居民之一,也是该地区最早见于史册记载的民族。《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东胡在大泽(今呼伦湖)东……”
公元前7世纪,呼伦湖畔的东胡人以“骑射民族”的身份再次载入史册。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东胡强而月氏盛”,其控弦之士二十万,成为战国七雄的北方劲敌。
《呼伦贝尔文化遗产》一书记载,考古学家在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煤矿和鄂伦春自治旗大子杨山出土了3件曲刃青铜短剑。这些青铜短剑以及后来发现的青铜镞和各种动物纹饰牌为代表的青铜车马器等器物,被认为是具有典型东胡特征的青铜时代遗物。另外,呼伦贝尔草原上还发现了大量东胡人石板墓群。
东胡虽在秦汉之际为匈奴所破,但其分支乌桓与鲜卑接续了文明的火种。
拓跋鲜卑祖居石室——嘎仙洞。
嘎仙洞斑驳石壁上的201个魏碑体汉字,扎赉诺尔墓群、完工墓群、伊和乌拉墓群、团结墓地等拓跋鲜卑南迁留下的遗迹互相呼应,都揭示了鲜卑人从森林走向草原的漫漫历程。
扎赉诺尔墓群出土的桦皮弓囊、鎏金马具、金腰带等文物,则见证着这个民族在草原的怀抱中积蓄力量,并走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呼伦贝尔学院梁云教授认为,拓跋鲜卑南迁中原的过程,本质上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深度交融。这种交融不仅塑造了北魏王朝,更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部族,以“室韦”名称见诸于世。唐置室韦都督府,首次将呼伦贝尔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统一管辖范围。这一时期,室韦诸部蓬勃发展。公元8世纪,蒙兀室韦南迁,驻牧于呼伦贝尔草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首席专家、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孟松林教授介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
10多年间,考古队的足迹遍布草原、森林与湖泊。谢尔塔拉墓地中8—10世纪的游牧民族墓葬,岗嘎遗址里千年前的独木棺椁,这些沉睡千年的文物在现代科技下苏醒。当黄火地祭祀遗址的石堆重现天日,当奇乾半地穴房址的木构纹理清晰可见,一段段被史书遗漏的史诗,正通过考古人的双手重焕生机。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前7卷书影。
与此同时,《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8卷本编撰完成,系统收录了呼伦贝尔市各地跨越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文物集群,以中英双语向世界讲述草原与农耕文明的对话,为“游牧民族历史摇篮”的称号增添了考古实证。
同力协契,汇流成海;九州共贯,多元一体。
秦汉以降,辽阔的北疆大地虽政权更迭交替,但各民族交错杂居、血脉相融、经济相依、情感相亲,最终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长河,并凝练出水乳交融、万流归宗的东方智慧。
文脉千秋贯,江河万古流。
呼伦贝尔25.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扎赉诺尔人点燃史前星火,哈克先民雕琢礼天玉璧,游牧民族踏上融合之路……多元文化在此交织形成独特北疆文化体系。
这片土地以跨越万年的文化堆积层,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其深植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因,终将奔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脉动。
来源:《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编辑:董莹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