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滨海城市发展角度来看,东方比儋州更具成为海南第三大滨海城市的潜力,其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关键维度:

一、滨海宜居性:气候与环境的独特竞争力
滨海城市的核心吸引力在于“人与海的和谐共生”,而气候是影响宜居性的关键因素。

东方位于海南岛西南部,是海南唯一兼具“温暖少雨+干爽低湿”的滨海区域,年均湿度仅70%,冬季无阴雨潮湿困扰,这对北方避寒人群、养老旅居群体极具吸引力。相比之下,儋州地处北部,受台风和季风影响更大,年均湿度偏高,滨海居住的舒适度略逊一筹。

东方的滨海资源更聚焦“生活型海岸”,鱼鳞洲风景区紧邻城区,沙滩、灯塔与城市建成区无缝衔接,形成“城在海边、海在城中”的格局;而儋州的滨海资源更多与洋浦港的工业功能绑定,生活型滨海空间分散,城市与海岸的融合度较低。

二、滨海产业的差异化定位:从“工业港”到“活力港”
滨海城市的持久力,在于产业与海洋的深度联动能否服务于“城市活力”而非单纯的经济规模。

东方的八所港虽规模不及洋浦港,但定位更偏向“多功能滨海港”:既有货运基础,又在规划中融入渔港经济、滨海旅游码头等功能,未来可发展渔船补给、海鲜市集、滨海研学等“港城互动”产业,直接带动人口聚集和消费活力。

儋州的洋浦港以石化、物流等重工业为主,产业属性偏向“生产型”,与城市生活的关联性较弱,甚至可能因工业环境影响滨海宜居氛围。而东方的临港产业园聚焦新能源石化,更注重绿色低碳转型,与旅游、农业等民生产业的兼容性更强,能形成“产业-人口-城市”的良性循环。

三、滨海文旅的独特性:稀缺性成就不可替代性的滨海城市辨识度,往往来自于独一无二的海洋文化与地域特色。

东方拥有“海南最干爽海岸”的稀缺标签,叠加“花梨之乡”“黎锦之乡”的文化底蕴,可将鱼鳞洲的滨海风光与黎族非遗、热带果园等资源串联,打造“避寒+文化+康养”的复合型滨海旅游产业,这种组合在海南西部具有排他性。

儋州的滨海文旅资源相对分散,且更多依赖东坡文化等非滨海元素,海洋主题的旅游辨识度不高,难以形成与三亚、东方差异化的滨海吸引力。

综上,滨海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经济规模,而在于“海洋资源-宜居环境-特色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东方凭借更宜居的滨海气候、更融合的港城关系、更独特的文旅产业,成为海南继海口、三亚之后,以“活力滨海生活”为标签的第三大城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