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恰似醇厚的陈酿,砖瓦街巷之间,皆深深镌刻着岁月独有的纹路。这也正是我奔赴惠州旅行的初心所在,而此次旅行的其中一站,我特意想要去寻访一处或许在当地人记忆里已逐渐淡去,却又真实存在过,且在抗日战火中消逝的历史建筑——五贤祠。这座建筑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如今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夏末初秋,在抵达惠州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便醒来,简单收拾后,便踩着清晨那丝丝的微凉,朝着惠州西湖旁的五先生祠旧址方向走去。行进的过程中,我的思绪仿佛也随之飞越了百年时光……
历史上的惠州,文风向来兴盛,到了明代,其文教事业更是迎来最为繁荣的阶段,其中,晚明的“湖上五先生”便是典型代表人物。所谓的“湖上五先生”,指的是明朝时期惠州在官绩、文化等方面有着突出业绩的叶萼、李学一、叶春及、叶梦熊、杨起元这五人。
叶萼是明代大儒薛侃的得意门生。当时惠州山贼海寇祸患极为严重,叶萼为此穷究贼情达三年之久,还绘制了地形图,上疏朝廷请求剿灭惠州的积患,他的这一举动为世人所称道。叶萼曾任严州教谕,后来辞职回到家乡,在天泉书院任教,著有《全湖大势论》《合图易疏》《广莫游草》《方壶漫游》《诗书精释》等作品。
李学一是明朝清官李鹏举的长子,隆庆二年(1568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庶吉士之职。因父亲去世归家的他,看到惠州山海贼寇蜂起,百姓深受其累,于是便上疏朝廷请求剿匪,贼寇被剿灭后,当地百姓无不奔走相告。李学一为人正直坦诚,毫无城府,敢于直言进谏,从不趋附权贵,后来被晋升为苑马寺卿,最终因过度劳累而在任上去世。
叶春及是惠州明代的方志学家,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考中举人,隆庆初年被授予福清县教谕,还未赴任便向朝廷上了万言书,论述《端治本》《纠官邪》等内容,从而名动京师。之后他被提拔为宾州守,可由于妒忌者藏匿了他的任命书,使得他不能赴任还遭到弹劾,最终被削职为民。此后叶春及归隐罗浮山,每日读书谈道,笔耕不辍。万历二十年(1592 年),叶春及入朝担任户部员外郎,随后转任江西司郎中,他打算上书《拟请核九边屯田具》,奏疏还没呈上去,就因劳累过度而离世。叶春及一生编纂了诸多方志,像《肇庆志》《顺德志》《永安志》《惠安志》都出自其手。
叶梦熊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的进士。万历二年(1574 年),他以郎中的身份去管理赣州,后来辽东军情告急,又调任永平道军备,还发明了轻车火炮,在辽东战场上一试,便所向披靡,让辽东内外得以太平,长达十年没有战事。万历二十年(1592 年),叶梦熊奉旨带兵前往宁夏平叛,获得大胜,朝野上下共同庆贺。叶梦熊也因此连升四级,官至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正二品),且恩荫三代。
杨起元则是晚明时期的理学大师,隆庆元年(1567 年)会试获得第一,万历五年(1577 年)进士及第,官做到北京吏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还代理吏、礼两部尚书之事。他曾创建惠州敦仁书院,参与纂修《惠州府志》。其著作《证学篇》《识仁篇》《诸经品节》以及《杨文懿集》均被《四库全书》存目。
“湖上五先生”均受益于明代惠州文教的昌盛,同时他们又凭借自身的卓越成就反过来回报了惠州的文教事业。清雍正二年(1724 年),知府吴骞召集郡人商议,在西湖披云岛的西新园建造了“五先生祠”,用来合祀叶萼、李学一、叶春及、叶梦熊、杨起元,以供后人祭祀瞻仰,这座祠堂也被称作“五贤祠”,由此足以看出郡人对他们的功业极为认同,对其人格也十分敬重。
令人倍感惋惜的是,抗战时期,西新园被日军毁坏,五贤祠也在之后逐渐坍塌。1950 年,这片土地成为了东江行署接待站,此后历经多次更名,比如佛山地委惠阳接待站、惠阳行署招待所等,最终在 1985 年 3 月正式定名为“惠州宾馆”,并于 2003 年 9 月被评为惠州首家四星级酒店。
回忆着这些过往,我继续走着,远远地就看见了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门楣之上还刻着“惠州宾馆”几个大字,这里正是从前“五先生祠”的旧址。我走进惠州宾馆,在里面四处转了一圈。作为四星级酒店的惠州宾馆,坐落在惠州西湖丰湖的披云岛和浮碧洲上,亭台楼阁、厅堂廊舍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可我心中不禁疑惑,不知在这里面是否还能寻觅到五贤祠的一丝痕迹?
我绕着整个惠州宾馆仔仔细细地走了一圈,最终却毫无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向宾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咨询,可他们对此同样是一无所知。这座曾经意义非凡的历史建筑已然消逝不见,而与之相关的这段记忆,似乎也正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但作为一名外地游客,我偶然间翻阅史料了解到了这一段故事,特意前来寻访,并将其记录下来,希望能将它留给后人追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