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因为有同学住在阊门西街,所以经常要去那里走动,当时阊门西街路面热闹非凡,店家众多连绵不断,连小巷路口地面转弯处都摆满了各色摊贩,记忆中桥边四叉路口有点人来人往水泄不通的感觉(不是轧神仙的普通日子)。
前几日陪外地朋友到泰伯庙和官宰弄打卡,顺便到阊门西街走了一圈,传闻中的余宅花园翻新工程还没有验收开放,所谓的中医药文化区安静得出奇,唯一有人停留的就是平阊园面馆。
四十年前西街特别闹忙的原因是西街北边原来有苏州工艺厂、机床电器厂、床单厂、钢锉厂、鞋厂、木材公司、皮毛厂还有四中和二十四中等,西街又是路边菜埸,上下班时自行车只能推行(中街路北段延伸马路还没有造),后来一家家都改制或倒闭,工人下岗了回家了,菜埸也搬到庙桥去了,再也不堵了。现在西街改了石块路骑车很不舒服的,电瓶车自行车宁愿绕点路走中市桥了。
四十年前桃花坞片区是苏州古城内范围最大的居民片区,东起人民路西至北码头,北面到护城河,南面到东西中市,进出最宽畅的路面只有桃花坞大街和阊门西街,所以阊门西街人流量特别大,当年阊门西街的人流量是超过当年葑门横街的。
四十年后的西街为何冷清,第一因为片区的居民都变成了老人和租户新苏州人,不需要每天出门骑自行车上下班,出门的道路也有其他选择了,第二阊门西街目前只改造了东侧街区,西侧暂时没有动,而原住民已经都离开了,东侧的仿古假古董建筑群只有一家平阊园面馆唱独角戏,其他店面毫无生气,跟马路对面的吴趋坊热闹对比简直是冰火二重天(一个是围绕民生自然形成,一个是决策者和所谓专家的个人意见),第三原来设想依靠西侧百米左右的泰伯庙和五峰园引流,可惜效果不明显(泰伯庙西侧的小型停车场和绿化设计是大大的败笔,没有美观作用,也没有导航衔接作用,估计没有出设计费,街道社区自己搞的)。
阊门西街位于西中市和东中市交汇处,历史底蕴本身很深,附近有陆状元故居和曹沧州故居,神仙庙遗址和多处民国建筑群,可惜现在政府如此巨大的投入后冷冷清清,令老苏州唏嘘不已。
网友钓雪认为没有人气最大的原因是新造的景点像抽干血的木乃伊,网友如琴认为阊门西街一旦全部改造好后因为投入成本巨大,开店房子门面租金肯定会得水涨船高,大得吓人哉,烟火气的小店无法承受!脱离老百姓生活的店面又无生意,开开关关,日长世间,恶性循环!
由阊门西街的冷清让人联想到桃花坞唐伯虎故居片区的数年冷清(唐伯虎故居边上的仿古建筑群十几年没有被合理利用,也没有成为景观价值),值得个别决策者反思反思再反思!
(留言讨论苏州古城内街道改造的得与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