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两岸红叶;三峡之畔,文脉永续。
11月21日至25日,“追梦中华·新韵重庆”2025海外华文媒体重庆采访行活动举行,多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巫山县、云阳县等地参访,沉浸式体悟巴渝大地上自然、人文与经济的“融合之美”。
绿水青山间见证和谐共生——
初冬时节,巫山120万亩红叶与高峡平湖相映成景,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江山红叶图”。采访团乘船穿行于三峡之间,龙门峡的险峻、巴雾峡的清幽、滴翠峡的秀丽在眼前徐徐展开。
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记录着这片山水相依的生态画卷。亚太通讯社副社长陈红玲指着岸上的红叶林感慨道:“十多年前我曾来过三峡,如今两岸树种更丰富,红叶成片,生态保护的成效实实在在。”
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感叹:“从砍树到护树、从护树到植树,巫山修复了生态,打造了特色景观。这种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共生智慧’,值得借鉴。”
生态改善的深意,不仅在于山河焕新,更在于为市民营造“推窗见绿”的宜居环境。在云阳县,曾经脏乱的江岸“伤疤”,如今发展成为绵延33公里的环湖绿道。老人们漫步闲聊,孩子们嬉戏追逐,不时有骑行爱好者从身边经过,生态之美悄然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
11月23日,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参观云阳县环湖绿道。新华社记者 吴梦桐 摄
“良好的环境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这幅‘城在山水间,人在风景中’的画卷,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俄罗斯中国电视台联合创始人刘佩鑫说。
“中国历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我要把这里的生态故事带回东南亚。”印尼《鹿见寰宇》新媒体社长章维佳表示。
古今交融中感受文化脉动——
在云阳龙缸景区,《土家迎客歌》悠扬回荡。身着民族服饰的土家族“幺妹”们踏歌起舞,用传统迎宾舞欢迎远客到来。媒体代表们纷纷加入其中。
澳门《大湾区时报》创办人兼总编辑吴默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一幕:“在互动中感受彼此真挚的情谊,这就是文化最动人的模样。”
当夜幕降临,巫山龙门峡的古老崖壁变身为天然幕布,裸眼3D投影技术将巫山文化、三峡文化故事投射其上,光影流转间,千年文脉在绝壁之上熠熠生辉。“科技让山水‘说话’,文化让夜色有深度,这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吴默由衷赞叹。
文化的生命力更在于融入当代生活。在云阳县巴阳杠子面生产工厂亲身体验“拉面”技艺后,刘佩鑫赞叹:“这不仅仅是一碗面,更是活着的文化符号。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才能让古老技艺焕发时代活力。”
11月24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云阳县巴阳杠子面生产工厂体验制作巴阳杠子面。新华社记者 吴梦桐 摄
西班牙《欧洲侨声报》副社长黄美深有同感:“唯有在坚守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传统技艺才能历久弥新。”
创新实践里探寻融合发展新路——
良好的生态底蕴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独特优势。正值第十九届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当地以红叶为媒、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让巫山红叶成为撬动文旅发展的金字招牌。
11月22日,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参加第十九届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开幕式。(主办方供图)
在三峡龙脊徒步线路终点,意大利侨网副总编李红在和游客、当地百姓交流后深有感触:“一片小小的红叶,不仅吸引了游客,更带火了当地民宿、餐饮和特色农产品销售,撬动了巫山全域旅游新业态。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从节会经济到全域旅游,在文旅融合的带动下,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巫山恋橙的清甜、云阳早面的筋道、贵妃鱼的鲜美,成为媒体代表们交口称赞的“巴渝味道”。“我尝了一口橙子,立马买了一箱寄回家。”澳大利亚南半球传媒记者姚艳珠笑着展示手机订单。东盟头条编辑黄小欢“点赞”:“这些特色产品跟着文旅热度走出重庆,就是最好的‘巴渝名片’。”
“这里构建了生态、文化、产业与民生相融共生的有机体系——生态融入日常、文化融入旅游、一片红叶融入产业链条。这种‘融合共生’的发展模式,不仅美了家园、富了百姓,更向世界展示了可供借鉴的‘中国经验’。”俄罗斯欧亚媒体协会主席牛华伟深有感触地说。
策划:陈芳
记者:吴梦桐、范思翔
统筹:杨丽萍、赵宇飞、吴彬尔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