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的好勇敢,我也要向他学习!”暑假,在重庆渣滓洞景区,一对年轻父母牵着孩子驻足在“小萝卜头”宋振中的塑像前,听完“小萝卜头”的故事,孩子眼中满是对先辈的敬佩。
文明,是城市流淌的血脉,是岁月沉淀的时代内涵。这样的场景,正是重庆以历史滋养文明、让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动证明。
渣滓洞景区。资料图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指出,要建设城市文化软实力,健全意识形态安全防控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重庆,这座拥有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山城,正赓续传承巴渝文脉,创新发展时代精神,在历史与当下同频共振中,以文化为魂,厚植城市底蕴,勾勒人民城市的文明新图景。
城市更新 留住历史与乡愁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推动文脉赓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是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历史遗迹星罗棋布。十八梯传统风貌区的改造,正是重庆保护活化历史文化的典型。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资料图
该风貌区在改造中完整保留了7处文物建筑、42处历史建构筑物,通过“修旧如旧”的匠心工艺,让山城特有的“梯坎文化”得以延续的同时,也使古老山城步道重焕光彩。
“改造后的十八梯很不错。”曾在此生活多年的老居民赵华明感慨,沿街商铺虽增添了新活力,但脚下的青石板路依然能勾起他对老重庆的回忆,那份独特的市井味道还在。
如今的十八梯,不仅是居民出行的通道,更是巴渝传统生活风貌的文化长廊,每年吸引游客超千万人次。
同样在城市更新中书写文化传承答卷的,还有重庆开埠遗址公园。
重庆开埠遗址公园。资料图
改造过程中,该项目既对园内多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又创新引入新业态,着力打造集陈列馆、社区商业、文化公园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截至2025年6月,公园累计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已成为传承重庆开埠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首批重点项目,忠县皇华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更为巴渝文化传承开辟了全新路径。
该公园以“考古发掘、遗址保护、文化展示、旅游休闲” 为核心定位进行改造。在这里,游客既能探访陶家嘴一号城门考古遗址、镭石堆、城门复原墙等历史遗存,触摸岁月的痕迹;也能漫步湿地景观,体验特色民宿、草地露营等现代休闲项目,在古今交融中感受历史与当下的奇妙对话。
此外,重庆还依托博物馆传承巴渝文化。例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着大量巴人遗物及各时期文物,全方位展示巴渝文化历程,更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生动了解文化内涵。
从风貌区的活化到遗址公园的建设,从博物馆的创新展陈到生活场景的文化融入,重庆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方式,让巴渝文化持续生长,成为重庆人割舍不下的乡愁与城市发展的精神滋养。
红色文化 浸润重庆文明新风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弘扬红岩精神,深化精神文明创建。
近年来,重庆以红岩精神为内核深化精神文明创建,让红色文化悄然滋养着城市的文明风尚。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资料图
“叔叔,江姐他们当年害怕吗?”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厅,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看着一张张黑白照片,她忍不住向讲解员古越发出疑问。
古越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带着她走进了博物馆创新打造的《心中的红岩》沉浸式互动场景中。昏黄的光影里,“江姐”戴着沉重的镣铐,缓缓抬起头。
女孩盯着“江姐”沧桑的脸庞和布满伤痕的双手,眼泪夺眶而出。体验结束,她坚定地说:“江阿姨他们不怕!因为他们在做很对很好的事!”
这颗在女孩心里发芽的红色种子,正是重庆用红岩精神培育文明风尚的缩影。如今,红岩革命旧址不再是静置的历史符号,而是融入了城市的烟火气,成了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重庆文化地标。
数字技术更给这份红色记忆插上了“科技翅膀”。博物馆应用多曲面融合投影、全息投影、VR、AR、裸眼3D等技术,打造《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参观者可通过观看博物馆自制的《愈炸愈强》《西迁》《英雄之城—重庆》等多部裸眼3D影片,沉浸式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此外,红色文化还在悄悄“变身”,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生活。渣滓洞景区里,《红岩红》《黎明之前》沉浸式剧目开演时,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跟着演员一起,感受革命先辈在黎明前的坚守;全国巡演 700 多场的《红岩革命故事展演》,让700多万人次在剧场里红了眼眶。
这正是红岩精神最动人的传承。它从历史里走来,在故事里鲜活,最终会变成一颗又一颗红色种子,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生根、开花,长成支撑城市文明的精神脊梁。
《红岩革命故事展演》。资料图
文化生活圈 暖透百姓寻常时光
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文润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城,厚植城市人文底蕴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
如今,重庆正通过创新文化供给、优化服务场景,让文化养分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暖透市民的寻常生活。
重庆市首批“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发布现场。资料图
“以前想参加文化活动,得跑老远的路。现在不一样了,有了‘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和‘高品质文化生活’数字应用,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太方便了!”家住民主村的李大爷笑着分享自己的体验,话语中全是满足。
李大爷口中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是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依据全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总体规划推出,是重庆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精准对接城市治理新路径与市民精神文化新需求。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提供的服务丰富多样。线上依托“高品质文化生活”应用,打造“逛场馆、享阅读、学才艺、观演出、看电影、赏民俗、品展览、听讲座、游景区、送服务”十大惠民智慧场景;线下也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从非遗技艺展示到文艺表演,再到文化讲座,涵盖历史、艺术、科学等多领域。
目前,重庆市中心城区已完成首批33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预计到2025年底,中心城区覆盖率将达到30% 。
如果说“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覆盖了大众需求,那“青年夜校”则是把文化服务办进了年轻人的心坎里。
青年夜校。资料图
在江北区五里店街道,“青年夜校”由老厂房改造。下班的白领来学英语,宝妈们来学非遗手作,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学摄影。
“我报了插花班,每天跟花花草草打交道,不仅放松了心情还填补了空余时间,感觉生活特别充实。”28岁的李琴说,通过参加这个活动,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文化学习变成了连接邻里的纽带。
不止于日常服务,重庆的文化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每年如约而至的“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文艺演出、展览展销、非遗体验等各类活动让不同喜好的市民都能找到乐趣。今年的消费季期间,全市共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40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生活。
文化不仅暖了人心,还为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据统计,“高品质文化生活”应用管理端依托“渝快政”App,归集了全市1.5万余个公共文化设施、1300余万项文化产品、3.1万场文化活动。数字赋能下,2024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
未来,随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重庆的文化活力将持续迸发,让更多市民在文化滋养中收获幸福感,让这座城市因文化而更有温度、更具魅力。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吴礼霜/文 陈雨 董进/审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