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的西乌珠穆沁旗,草原如铺展的碧色绸缎,成群的牛羊似散落的珍珠点缀其间。这片因“风吹草低见牛羊”而闻名的土地,不仅凭借沁人心脾的生态美景吸引着八方游客,更以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点燃旅游经济引擎,成为北疆草原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标杆。截至目前,西乌旗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80.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26亿元,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上,书写出令人瞩目的新篇章。
生态为“根”:
守好草原底色,擦亮旅游金字名片
生态是西乌旗旅游的“根与魂”。当地始终将草原生态保护作为旅游发展的前提,通过严格落实草畜平衡等制度,全旗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持续稳定,曾经沙化的草场重新焕发生机、绿意盎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西乌旗严守生态红线:景区建设采用环保材料,游客中心配套完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99号公路”沿线设置24个生态垃圾桶并安排专人清理。同时,对公路沿线7处游客服务中心进行提档升级,并新建8处高标准卫生间。
如今,优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西乌旗最具竞争力的“旅游吸引力”。今年以来,因“生态优美”选择前来游玩的游客占比位居首位,不少游客由衷感叹“来了就不想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正为西乌旗旅游注入源源不断的持久生命力。
全链条旅游火爆:
从核心地标到全域覆盖,旅游热度节节攀升
眼下,西乌旗的旅游热度已从核心景区向全旗范围扩散,形成“点上出彩、线上延伸、面上开花”的全链条火爆态势。
网红地标引领:作为中国草原最大公路石碑,网红打卡地的“99号公路”起点广场,日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单日最高达3.2万人次,车流从清晨持续至日暮。广场周边分布着近20家固定集装箱商铺(涵盖奶茶店、特产店、文创店等)和临时摊位(售卖特色小吃、手工艺品),通过以工代赈模式,直接带动约300名当地牧民实现就近就业。
商户收入可观:99号公路起点广场的商铺生意火爆,东哥冰沙冷饮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店内有300多种雪糕与特色饮品,日均稳定收入在3500元;熙吉尔羊肉面店同样人气爆棚,平日平均收入约3000元,单日最高收入更是突破1万元。像这样生意红火的商铺,在广场上还有不少。
全域消费升级:
从城镇到牧区,牧民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旅游热潮的持续升温,激活了西乌旗全域消费场景,从城镇到牧区,处处呈现“爆满”态势。全旗99家民宿、60个露营地、44个骑马场、27个旅拍基地全部满员运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7.9万人次,带动575人实现就业,为牧民创造旅游相关收入超1300万元。
牧民额尔登毕力格则感慨:“今年在99号公路旁推出马车游览项目后,生意挺不错,50天内就赚了8万多元。99号公路建成以来,为不少牧民提供了增收平台,让他们在畜牧业之外有了更多收入来源。”
文创赋能:
文旅融合 小产品撬动大市场
西乌旗文创产业活力凸显,通过深挖地方文化、创新“旅游+”模式,联合多方力量研发出雪糕、香薰等260余种文创商品。其中,7家企业的25款产品在内蒙古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品牌授权,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知名度。
为推动文创产业发展,西乌旗专门出台扶持办法,从鼓励原创设计、支持门店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借助旅游推介会、文创展会等平台,积极推动“西乌好物”走出草原、走向全国。目前,当地已建成1处“99号公路”文创旗舰店和8处特产店,其中文创旗舰店日均销售额超万元,累计收入达30万元,成为展示西乌旗地方文化、拉动旅游消费的新亮点。
“这些文创产品把草原的风景和文化‘装’进了小物件里,游客喜欢,我们牧民也能跟着增收。”西乌旗牧民斯日古楞在接受采访时说,“政府还帮我们找销路、办展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咱们西乌旗的好东西了。”
谋长远:
从“一季热”到“四季火”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为推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西乌旗正全力构建“四季游”全域旅游格局:依托春、夏、秋、冬四季独特的草原风光与民俗风情,策划举办音乐节、那达慕大会、草原马拉松等特色活动,打破“夏季火爆、其余季节冷清”的局限;通过央视、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扩大宣传影响力,相关报道点击量超4000万次,其中万人星空演唱会直播吸引8000万人次在线观看;先后在上海、广州等8个城市举办旅游推介会,吸引数百家文旅企业参与合作,山东、呼和浩特等地开通的旅游专列已累计送来游客4200余人次,成功开辟新的客源市场。
如今的西乌旗,正以全链条服务提升体验、全业态融合激活动能,让草原旅游焕发持久活力。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上,这片北疆草原正不断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
(来源:西乌发布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