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上演街头音乐秀。
凭借着25℃的宜人温度、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美不胜收的湿地风光,2025年夏季,脱掉“冰雪外套”的哈尔滨再次冲上暑期旅游热门地“顶流”。
从2024年初“冻梨摆盘”喜迎八方来客的热情,到如今的景区设立流动服务站让投诉不过夜,始于冬季的“尔滨”热非但没有“降温”,反而四季长红持续“升温”。
连日来,本报记者在哈市主要景区景点随机采访了30多名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他们热情地分享了最真实的感受,并真诚地通过本报推荐自己的“尔滨”私藏,希望更多游客前来感受夏季哈尔滨的浪漫。
“建筑博物院” 初见很惊喜
私藏一:这些景点必打卡
漫步在哈尔滨街头,这座城市的建筑肌理成为天然的摄影背景墙。有人说,一步一景,哈尔滨就是露天建筑博物院;也有人说,不出几步就切换一个建筑风格。在这里随手一拍就是上百张照片,中西合璧、交融互通,正是对哈尔滨的初见乍欢。
河北沧州游客耿先生:在网上总能刷到中央大街人多、热闹,我就好奇魔力在哪儿?来之后发现哈尔滨太洋气了,中央大街很多商家都非常用心地装扮了店面,处处都是“打卡点”。
四川游客罗女士、吴女士:一趟哈尔滨游直接把内存256G的手机“照满”了。想“假装”在欧洲,就来哈药六版画博物馆,“东北卢浮宫”名不虚传,真的非常“出片”。
湖北荆州游客小王:带着最艳丽的衣服来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麦当劳吧,拍摄小白也能拍出旅拍大片儿。
刚从英国回国的陈陈:果戈里大街上的老建筑让我着迷,踏入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仿佛穿越到了欧洲小镇。
天津游客赵先生:黄墙体、绿房子、红屋顶……“黄房子”是我二刷“尔滨”的新晋推荐,年代感十足,这片重新开放的区域唤醒了哈尔滨的历史记忆。
云南大理游客李李:一下火车就蒙了,黄昏的氛围感就是相机滤镜里的“油画”档,哈尔滨火车站被称作“霍格沃茨车站分站”,太精准了。
味道丰富 咋吃不踩雷
私藏二:这些美食必品尝
了解一座城市,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品尝它的味道。从中央大街的百年冰棍到网红烧烤,从老道外的传统砂锅到群力新区的创意俄餐,哈尔滨用味觉编织着城市记忆。网络平台上各种“哈尔滨必吃推荐”铺天盖地,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藏着惊喜——或许是一口锅包肉的“酸甜暴击”,或许是一杯红菜汤的醇厚回甘,又或许是商家的那一份“暖在心里”的贴心服务。
江苏南通倪梵希:妈妈当年在东北读大学,一直推荐的油豆角这次终于吃进嘴里,又软又厚实还带一丝甜,这次特意买了几斤背回家,分好小包,按顿吃。
山东淄博游客王女士:哈尔滨的烧烤太顶了吧。我家乡经典的烧烤是牛肉、羊肉和“灵魂三件套”,哈尔滨感觉是“万物皆可烤”,当然,味道也非常好。
8岁的南京游客魏谦:最喜欢哈尔滨的大红肠,里面全是肉,吃完一根还想再来一根。
广州游客黄景钟:推荐马迭尔冰棍,奶味十足。
新疆游客吴先生:做了两个月的攻略,特意没吃早饭,包车来双城吃杀猪菜,老板娘一个劲说“吃不了”,我们点了4人套餐,血肠、酸菜、拆骨肉……吃个够。
湖南长沙游客小张:道里菜市场简直可以出一本美食地图,每家都好吃,豆腐脑、蜂蜜面包、老式黏糊麻辣烫……放心吃,都不会踩雷。
深圳游客唐唐:必吃锅包肉。无论是大饭店还是夜市小摊,是酸甜口爱好者的必吃项。
内蒙古游客钱笑:在东北万物皆可炖,推荐铁锅炖大鹅,但有一个小提示,一定要选纯铁锅架在柴火上炖的那种,滋味全进去了。
辽宁大连游客小清:10多年前考上重点中学,父母奖励我来哈尔滨华梅西餐厅吃了顿西餐,这个“光荣事迹”我讲了好几年,列巴蘸红菜汤的味道至今都忘不了。这次带孩子来哈尔滨旅游,特意安排了一顿俄式西餐,味道和回忆一样棒。
看展观史 “热力值”拉满
私藏三:这些展馆必预约
逛博物馆,正成为一种新流行。凭借文旅“出圈”的哈尔滨也不例外,拥有丰富的科教和历史文化资源,各类展馆也成为游客心中首选的打卡地,甚至预约堪比春运抢票。
部分高校博物馆也化作生动课堂,成为人们触摸历史、探索科学、厚植家国情怀的热门打卡地。
山东游客刘女士:定了闹钟抢到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预约。参观时,即使心里早有准备,但还是哭着看完的。
广西南宁游客许女士:了解一座城市,从博物馆和纪念馆开始。哈尔滨之行,始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只有深切体会到那种痛苦才能理解“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重量。
广东厦门游客登登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带娃旅游第一天上午去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下午参观了哈工大航天馆,真正实现了教育闭环。
广东深圳游客丁先生:非常幸运,邂逅了百年历史的滨洲铁路桥变身“国旗桥”。置身“红色海洋”,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爱国情。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山西太原游客王女士:儿子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哈尔滨,并走进哈工大航天馆参观。回到家乡后,会推荐亲戚朋友带着孩子来参观体验,种下航天梦。
广东游客董女士:哈尔滨规划展览馆是出地铁口无意间发现的,这里能了解哈尔滨城市发展,还适合拍照。
山东游客张女士: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参观了《哈尔滨往事——二十世纪初哈埠社会生活展》等展览,对城市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期待新馆开放后,能够再来哈尔滨。
哈尔滨的美 更在“城市品格”
私藏四:这些感觉必体验
相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季,夏末秋初的哈尔滨独具魅力。在这里,立秋后晚上不用开空调;在这里,随处可听到音乐,各种“野生合唱团”在公园、江边专业演出,彰显着“音乐之城”的魅力。在这里,傍晚时分,坐在松花江边台阶上看看晚霞,享受露天“城市会客厅”带来的惬意。更重要的是,哈尔滨人的淳朴与善良,热情里藏着真诚和毫无保留的善意。
浙江游客小丁:哈尔滨的夏天像是开着室外大空调。
北京游客张先生:推荐大家在松花江边的长椅上坐一坐,遥望对岸太阳岛城堡的日落,享受徐徐江风带来的清凉,看看夕阳余晖把江面染成金色,细品这座城市的松弛感。
广东游客杨女士:8月的哈尔滨太舒服了,耳边传来合唱团悠扬的歌声,“音乐之城”名不虚传。
西安游客汪女士:在太阳岛游玩,看到一家老小正在吃自带午饭,自己刚好奇凑上去看,马上就被一家人塞了两根红肠和一兜水果。
无锡游客崔墨:前天正在防洪纪念塔下拍照,一位遛弯的大爷突然冲过来说“小伙子,你往后站站,这才能把纪念塔都照进去”,哈尔滨人好像有种天生的使命感,生怕你错过这里的半点美好。
重庆游客苏女士:民宿老板贴心地给我们一份她自制的交通图,知道我们重庆人离不开茶,每天都多送两瓶纯净水。没想到豪放的东北人,服务做得如此细致。
甘肃游客小霍:这里的景区真是很注重服务细节,太阳岛上有工作人员当“路标”、地铁对景点都有播报,游客一下车就知道怎么走。
上海游客赵女士:太喜欢哈尔滨人了,我推荐大家一定要和哈尔滨人交朋友。这里的人热情、友好,这座城市温暖、好客,让人来了还想再来。
哈尔滨日报记者李玥 杜菲菲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