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雎水已是连接汉羌的重镇,乃兵家必争之地。雎水关隶属于绵竹关主将管理,常年镇守此地的士兵有500人。形势吃紧时,士兵增加到1000人。至1949年解放时,雎水关的原教场村内(今校场坝村六组范围内),仍然留有四十亩军事训练场地,场地对面并有高达二米的点将台一处,这也是校场坝村村名的来历。
走进位于校场坝村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所修的点将台,三国名将魏延的雕塑矗立正中,气势不凡。安州区文管所所长黄长路向记者介绍,“雎水镇又叫雎水关,是因为我们当地有一条著名的河流雎水河而得名。雎水关是三国古镇,是成都平原进入茂县的一个重要关隘。相传在刘备得到四川过后,先后派魏延、赵云、诸葛瞻在此镇守。我们为了纪念魏延而修建了如今这座点将台。”
在悠悠雎水河上,还矗立了一座百年石拱桥——太平桥,延续了两百余年的“中国春社·雎水踩桥”民俗文化活动,让太平桥成为了海内外闻名的民俗景点。
太平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曾是德阳、绵竹、茂汶三地的交通要道,见证了无数行人的匆匆脚步。桥身石阶三十六步,暗含 “六六顺意” 的吉祥寓意,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关于这座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清朝嘉庆年间,雎水虎头岩下洪水频发,百姓出行受阻。乡绅林贤相倾囊捐出白银1800余两,组织修建了这座坚固的大石拱桥。自此,过往行人得以平安往来,这座桥也被百姓们视为 “太平” 的象征。
身为雎水春社踩桥会非遗传承人,黄长路对雎水踩桥的历史如数家珍——当年雎水太平桥落成的时候,恰逢春社日,老百姓当时就开展了很多的民俗活动,年复一年形成了我们现在的雎水春社踩桥会。如今安州区雎水太平桥春社踩桥民俗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时间是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民俗春社日,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为壮观的民俗活动之一。
“这个活动包含了很多内容,包括了在桥上走三遍,娃娃拜狮、拜干爹,还有丢药钱等民俗活动。每年这个时候就会吸引20多万人来到我们这个地方踩桥。经过200多年的演变,雎水春社踩桥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活动中最有独特性的,不可复制的民俗‘活化石’;2012年该活动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2017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创新价值节庆’。”黄长路告诉记者。
每年20余万人的中国春社·雎水踩桥大型民俗活动,构成一幅内涵丰富、画幅庞大的现代“清明上河图”,将雎水镇每年的旅游亮点推到高峰。
(安州融媒 涪江观察记者 宋德平 唐显枚 安峥 冯宝安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