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我离开云南石林县城,揣着香喷喷的鲜花饼,踩着薄雾,在身穿淡蓝色棉麻长裙的导游金花的引领下,走进倾慕已久的石林。金花说:“这时候的石头最有灵气,连影子都带着几分灵秀。”
果然,第一道晨光漫过石尖时,我撞见两块石柱在说悄悄话。左边那块的影子蜷在右边石面上,活脱脱一只弓背的猫,尾巴尖还俏皮地翘着。等我缓过神来,掏出手机要拍时,太阳悄悄挪了寸许,那影子一下散了,倒像是真跳走了似的。
跟着金花往深处去,路越走越窄,有的地段还得侧着身子才能挤过。石壁上布满指甲盖大小的坑,金花说:“这是雨水啃了亿万年的牙印。”正说着,头顶“啪嗒”一声掉下个东西,近前一看,是片裹着青苔的小石片,边缘圆得像被舌头舔过。“刘先生,您太幸运了,亿万年的老石头给你递名片呢!”金花瞪着惊喜眼睛,这类情形她也很少见到。
拐过一道大弯,忽见一片石丛在冒冷汗。明明没下雨,石缝里却滚出亮晶晶的水珠,连空气里都飘着水腥气。金花蹲下来扒开半埋的石头告诉我:“天快阴时就来这儿看,石头肚子上的缝会冒汗,比气象台还准。”我伸手一摸,石面湿乎乎的,抬头看天,阴沉得像藏着雨。
正午时走到“回音窝”,那锅底状的石坑藏在密林后。站在坑底说话,声音顺着石壁爬上去,跌下来时竟变了调。我试着哼《月光下的凤尾竹》,回声里裹着甜香——原来石壁后藏着野桂,细碎的黄花落了满壁,风一吹就跟着歌声打旋。金花说:“月圆之夜这儿能听见石头唱歌,有一回我听见它们在唱《小河淌水》,好听得很呢!”
午后在一片凹石壁前停了脚。秋阳斜斜照进来,把石纹拓在地上,竟像幅烫金的地图。有只灰兔从石缝钻出来,蹲在“地图”拐角啃什么。我一靠近,它“嗖”地一下钻进另条石缝,尾巴尖扫过的地方,露出几株红得发亮的野枸杞。石缝里还卡着片枯叶,像枚精致的书签,金花告诉我:“那是去年深秋的叶子,被风塞进去就再没动过。”
“石林里的时间过得慢。”金花拍着丈高的石柱,“这块石头长这么高,用了两百万年。咱们这辈子,在它眼里不过是眨眼的工夫。”
傍晚往回走时,撞见一个拾柴的老人。他说石林的石头会呼吸,秋天尤其明显——石缝里的水汽早上凝霜,中午蒸腾成雾,傍晚又凝成水珠,顺着石纹往下淌。“你看那石头上的道道,都是水走出来的路。”他指着块被夕阳染成金红的巨石,我果然看见细密的水珠正顺着石纹爬,像无数条看不见的小溪。
出景区时,兜里的鲜花饼还剩一块。我把它放在平整的石面上,算是跟这些石头道个别。回头望,石缝里多了几只探头的小动物,一只蓝尾巴的鸟跳来跳去。它们和石头待在一块儿,倒像是早就认识了千百年。
原来石林的秘密,都藏在石头的褶皱里,在风穿过石缝的调子中,只有耐心等待、用心看的人才能撞见它的瞬间奇观。那些不为人知的模样,比任何刻在石壁上的字都要惊艳动人。
作者:刘忠民(作者单位系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