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盛夏,热浪蒸腾,却挡不住人们奔赴一场文明之约的热情。山东博物馆内,“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泉·城历史文化特展”如同文化磁石,日均吸引逾2万人次涌入展厅。在千年文物与现代光影的交织中,市民与游客共同开启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泉城文明寻根之旅。
聚力精研:一场展览背后的文化接力
展览的成功,源于多方力量的深度协同与倾力付出。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专业指导下,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山东博物馆精心打造,济南市博物馆、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联合承办,共同构筑起坚实的学术与执行后盾。本次展览特别组建了高规格工作专班,汇聚了省博物馆、省考古研究院、市博物馆、市考古研究院及区县博物馆的精锐力量,在山东博物馆集中攻坚。深入济南市区各文博考古单位,进行地毯式调研,全面梳理国有馆藏资源。最终,从13家省市顶尖文博及考古机构中遴选出570余件展品,含170件珍贵文物、85件国家一级文物汇聚一堂,其中不乏镇馆之宝与考古新发现的惊世之作。从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到商代青铜举方鼎,从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到唐金银平脱宝相纹铜镜,每一件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筹备过程更是千锤百炼。大纲历经十余轮由济南历史文化学者与文博专家参与的深度论证,主题定位与展陈设计在思想的碰撞中日趋精准与丰满。文物运输与布展严格遵守最高安全规范,确保国之瑰宝万无一失。展览说明与讲解词的撰写,则力求在严谨的学术内核外,包裹上通俗易懂的表达,让千年故事在方寸展柜间鲜活流淌。这一切,都为展览的惊艳亮相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基石。
九千年图谱:解码泉城的文明基因
步入展厅,一部以考古实证为经线、文物叙事为纬线编织的济南九千年文明演进图谱徐徐展开。展览以“泉城文化景观”为核心命题,构建起四维叙事体系。
泉城印象:甫一开场,数字影像与多媒体技术便勾勒出济南“依山面水,平地涌泉”的独特城市意象,瞬间将观众带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诗意境界。
城邑肇始:依托焦家遗址、城子崖遗址、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洛庄汉墓等重大考古发现,展览将时光拉回至文明的源头。城子崖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以其鬼斧神工的0.2毫米极致薄壁,无言诉说着史前先民登峰造极的制陶技艺,成为史前文明之光的最佳代言;商代青铜举方鼎,其雄浑的造型与繁复精细的纹饰,彰显着晚商时期顶级的青铜铸造工艺;而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珍藏的鸮卣,则以其独特形制实证了华夏三千年源远流长的酿酒历史。青铜重器阵列式排布,营造出跨越时空的磅礴气场。
走进两汉展区,洛庄汉墓鎏金当卢华光璀璨,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玉覆面、金饼威风凛凛,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则以其定格千年的灵动姿态,复现了汉代市井生活的蓬勃生机。
济水之南:如果说“城邑肇始”追溯了济南地区作为早期区域中心的辉煌起源,那么步入“济水之南”,观众的目光便聚焦于济南古城区本身——这片被泉水浸润了数千年的土地。这里,展览如同一部用考古实物书写的城市传记,精心串联起从史前聚落的星星之火到明清府城“一城山色半城湖”壮丽图景的完整脉络。尤为珍贵的是,这段跨越数千年的壮阔变迁,还浓缩了在古城区范围内筚路蓝缕、深耕细作所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与最新研究成果。220余件/套带着古城泥土气息的出土遗存,从后李文化的质朴陶片,到清代市井的精巧用具,如同散落的历史拼图,被考古学家一一撷取、复位,共同构成了理解“城因泉生,泉护城存”这一独特“泉城文化景观”的核心证据链。
城泉共生:展览最终选择落笔于济南独一无二的城市灵魂——泉水。通过展示陶井圈、陶罐、瓦当等与水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瓷器、建筑构件,生动解码了古城格局营建、名士文化孕育与泉水生态保护之间精妙的共生智慧。济南古城数字沙盘动态演绎着从史前聚落到明清府城的空间嬗变,清晰揭示出“城泉共生”的时空密码与规划匠心。
古今辉映:展陈创新激活文物生命力
本次展览绝非文物的静态罗列,而是通过前沿科技与匠心设计,构建起三重立体体验维度,让沉睡千年的历史破壁而出,与今人展开深度对话。
展厅中心,纱幕全息投影营造出“步步生泉、移步换景”的奇幻效果,游客仿佛踏波而行,置身泉涌石隙之间。数字技术对传世名作《鹊华秋色图》的演绎,更将赵孟頫笔下济南“山、泉、湖、河、城”的灵动气韵化为可游可赏的沉浸式长卷,让观众得以亲历那份穿越时空的山水意境。
佛教造像群组庄严阵列,建筑构件精心组合陈设,共同重构出特定历史空间的物质记忆与精神场域,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震撼。
展厅内,那些寻常的陶瓷器皿、汲水用具、建筑构件,不再是冰冷的器物,它们被有机地融入古代市井生活的复原场景之中,激活了千年前古城市民日常的烟火气息,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充满温度。硕大的战国陶井圈,无声地诉说着古人对泉水的利用智慧;郭敏磐《潭西客夜图卷》,则以其细腻笔触定格清代济南第七十三泉的人文盛景,引动观者对泉水滋养下名士风雅与生活美学的无限遐想。
热力泉城:文旅融合的典范之作
如今,“博物馆里过暑假”已成为泉城文化新时尚。展览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的展陈方式和强大的互动体验吸引力,热度持续飙升,假期单日接待量峰值逼近3万人次,展厅内家庭观众扶老携幼,研学团队络绎不绝。继获《光明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30余家重量级媒体深度报道后,端午与暑期盛况再次引发省市媒体聚焦,“了不起的齐鲁”济南站文博宝藏专题宣传推介累计吸引近两百万观众在线观看。本地旅游博主、网络达人、资深导游则化身“特展推介官”,在各新媒体平台发布丰富多彩的推介内容,实现了强势破圈传播。
面对如潮客流,博物馆服务团队全力以赴。山东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对讲解员及志愿者进行多轮强化培训,确保专业水准。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也增派骨干加入服务队伍,共同维护良好秩序。讲解场次显著增加,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解说广获赞誉。二维码智慧导览系统,则为追求自主探索的观众提供了便捷无忧的选择。观众留言处,写满了来自市民、游客,甚至国际友人的赞叹与宝贵建议。
文创与研学:让文化浸润生活
文创开发成为连接古今、让文物“活”在当下的重要纽带。围绕“泉水文化”“历史人文”“生活美学”三大主线开发的100余类文创产品,在展厅销售区及线上旗舰店持续热销。各式泉水主题生活用品,将泉城的清冽与灵动融入日常点滴;以“鹊华秋色”为灵感的文具,让赵孟頫笔下的诗意可随身携带;源自文物复兴计划的复刻饰品,则让千年文物的精致纹饰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这些文创不仅是纪念品,更是将泉城记忆与美学体验带回家的载体,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展览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创新的互动体验,也使其成为省内大中小学研学实践的标杆路线。众多学校组织专题研学,学生们在沉浸式观展中亲手触摸历史脉络,在专家导览与互动体验中深化对齐鲁文明精髓的理解与认同,文化自信的种子悄然播撒心田。
深远回响:不止于展览的文化工程
本次特展的价值远超一场成功的文物展示,它开创性地实践了三大文化工程新范式。
考古成果转化新模式。展览系统梳理60年来济南地区考古丰硕成果,构建起从后李文化(距今约9000年)直至清代跨越九千年的完整文明延续证据链,为城市寻根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遗产阐释新体系。展览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地质水文-城市营建-人文生态”三维阐释框架,深度解读济南作为“泉城文化景观”的核心价值,为全球同类文化景观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济南样本”与理论镜鉴。
文旅融合新路径。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展览实现遗产地的“可感可知”,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传播矩阵,极大拓展了文化影响力的深度与广度,探索出文化遗产赋能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为助推“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学术支撑与形象展示窗口,本次展览不仅是对济南古城保护与研究成果的阶段性盛大总结,更是向世界生动展示东方山水城市营建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恒智慧的绝佳平台。通过考古实证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展览构建起一座贯通古今的对话桥梁,为人居环境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全球性议题,贡献了底蕴深厚的“中国方案”与充满启迪的“济南智慧”。
这场跨越九千年的文明对话,正在齐鲁文脉深厚的土地上绽放绚丽华章。展览将持续开放至10月12日,贯穿暑期与“十一”黄金周,预计将为超过200万观众提供深度的文化滋养。步入山东博物馆“泉·城历史文化”特展厅,在文物的千年低语与科技的绚烂演绎中,您将领略一座城穿越九千年的精神史诗,感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永恒魅力。泉城的历史温度,正静待您亲手触摸,共同参与这场永不落幕的文明传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