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广网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暑期旅游高峰期,热门打卡点迎来排队拍照的“甜蜜烦恼”。为此,江西婺源篁岭景区推出1分钟限时拍照措施;南昌八一广场划定“C位”区域并设置5分钟倒计时;烟台“黑山之眼”景点限时30秒拍照。这些看似严苛的时间限制,却意外获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
景区为何要投入专门人力物力限定拍照时长呢?表面上看是应对拥堵的临时措施,实质上却是景区管理的必然选择。在社交媒体时代,“打卡”已成为旅游的重要目的,某些网红机位甚至成为游客的核心诉求。当数十人排队等待同一个拍摄角度时,任何人的超时停留都会引发连锁反应——队伍越长、焦虑越甚,冲突概率也随之增加。限时措施通过明确规则、预设期待,既保障了游客的基本拍摄权益,又有效避免了因拍照时长引发的争执,可谓“以小规矩换大秩序”。
拍照为何会成为需要管理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旅游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当“出片率”和朋友圈点赞数成为衡量旅行价值的重要标准,拍摄的意义便超越了“记录体验”。这本无可厚非,但当个人行为影响到他人权益时,就从私人领域进入公共议题。有的游客为追求完美效果长时间占据机位,有的甚至携带多套服装反复拍摄,完全忽视身后等待人群的感受。这反映的是部分游客公共意识的缺失和对共享资源属性的忽视。
限时拍照措施值得肯定,但“一刀切”限时并非万能解药。理想的管理方法应当兼顾效率与人性化,避免“一刀切”带来新问题。对于老年游客、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需要弹性空间和必要协助;对于普通游客,也可通过非高峰时段放宽限制、提供线上排队系统等方式优化体验。婺源篁岭景区“人少不计时”的灵活做法等展现了管理者在规则执行中的温度。
更深层看,要从根源上解决拍照拥堵问题,还需双管齐下:一方面景区要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可通过设置最佳拍摄点提示、分享专业拍摄角度技巧等多元化方式分流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引导游客重塑旅游理念,倡导“体验优先”而非“拍照优先”的旅游文化,让游客意识到真正的旅行价值在于亲身感受而非仅仅获取影像证明,美丽风景永远比完美照片更值得珍惜。
网红景点限时拍照看似小事,却是观察文明旅游水平的窗口。从无序拥挤到有序排队,这一转变既需要管理者的智慧,也需要每位游客的配合。只有当文明内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规则与温情才能共同成就美好的旅行体验。(作者:关育兵;编辑:杨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