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璐
近日,“父亲带两娃31天从深圳徒步到长沙”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这场全程约750公里,日均25公里的亲子徒步之旅,既展现了陪伴与坚持的力量,更触发公众对亲子教育方式的深入思考。在关注热度之余,我们更应关注如何让此类实践既安全科学,又富有教育意义。
从成长价值来看,这场亲子徒步的温暖底色显而易见。这位父亲以“硬核陪伴”替代“说教式”教育,让孩子们在旅途中感受世界的广阔,在真实的挑战中淬炼勇气,在具体的互动中感知责任——这种在共同经历中沉淀的情感联结,正是亲子实践最珍贵的内核,也是传统课堂难以替代的成长养分。当然,这一切价值的实现,始终需要理性的守护,才能避免温情沦为失控的冒险。
但这类“硬核教育”并非人人可复制,也不应被简单效仿。从旅程本身来看,长途徒步对未成年人的体力、耐力是极大考验。尽管父亲的初衷是培养孩子的坚持与勇气,但新闻中未提及的细节——孩子的身体适应评估、沿途医疗保障、极端天气应对方案等,都提醒我们:任何教育实践都不能脱离“客观分析”与“科学筹划”这一理性前提。
进一步审视,争议的焦点还在于三个方面:其一,教育效果的持久性存疑,若缺乏后续的深度引导,短期的挑战经历可能只是昙花一现,难以转化为长期的成长动力;其二,实践门槛较高,并非所有家庭都具备规划长途徒步的时间、精力与专业知识,盲目跟风可能适得其反;其三,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尚待完善,如何将这类户外体验与课堂知识有机结合,形成互补,而非相互脱节,仍需进一步探索。
要让亲子实践真正成为助力孩子成长的途径,不能仅靠个别家庭的“孤勇”,而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可联合专业机构,出台“亲子实践指南”,为户外教育活动划定安全底线,提供操作参考。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课堂、专题班会等方式,帮助家庭理解“吃苦教育”的本质是心智成长,而不是形式化的考验。社会机构则可设计丰富多样、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亲子实践项目,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为亲子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
当亲子实践建立在科学评估、安全保障与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之上,它便能成为课堂教育的有益延伸。孩子们在挑战中收获的,不仅是体能的提升,更是对责任、协作与世界的深刻理解。这既需要家庭的理性选择,也需要社会的系统支持。唯有温度与理性真正同行,每一步路才走得既滚烫又扎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