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东市乐都区作家协会组织会员前往水峡开展采风活动,特邀海东市文联副主席张臻卓及其两位河南籍弟弟同行。此次采风不仅让参与者实地探访了水峡的自然与人文风光,更挖掘了当地水磨文化、高原农牧及民俗特色,为地域文化传播与文旅融合注入活力。
初识水峡:解密“水磨沟”里的峡谷
“小峡、大峡、老鸦峡是湟水河峡谷,水峡则在湟水河支流水磨沟上,因峡水清甜得名。”采风集合时,海东市作协副主席、乐都区作协名誉主席茹孝宏向众人介绍。据其讲解,水磨沟中下游因昔日水磨密集得名,乐都城区东西侧的“水磨湾”“水磨营”及高庙镇“下水磨沟”、达拉乡“上水磨沟”,均印证了先民借水力发展生产的智慧,也为此次采风埋下“寻古探今”的线索。
沿途见闻:海拔里的田园与山林
采风队伍从乐都城区出发,向东经高庙镇下沟村北上,途经田蒲家、寺磨庄等村落,海拔逐步攀升,田园景致随海拔呈现鲜明差异:低海拔区域油菜、小麦已收割,地膜土豆正开挖,玉米田郁郁葱葱;高海拔处作物仍在采收期,油菜、小麦待割,土豆长势正好。“这里玉米成熟晚但长势好,产量差不了。”张臻卓的四弟感慨道。
进入山谷后,河滩杨树成为主角——笔直细长的树干直指天际。“这是树木争阳光、适环境的结果。”张臻卓观察发现,密集的林木与山崖环境倒逼树木向上生长,形成独特的高原山林景观。
徒步探幽:发现高原风物与历史遗迹
行至北山林场甘沟寺管理站,部分成员留守营地筹备餐食,张臻卓与退休干部熊增良等4人选择徒步深入。“只闻流水声,不见鸟鸣声。”五弟的疑惑引发解释:“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昆虫少则鸟类少。”
徒步至14公里路标处,众人发现两处关键遗迹:河滩林下的一对遗弃磨盘(上扇与下扇完整)及磨坊残痕。“这印证了‘水磨沟’的得名,石磨曾是先民加工粮食的重要工具,如今虽被机器取代,却成了历史印记。”张臻卓回忆起儿时用磨盘磨黄豆做豆腐的经历,特意为磨盘拍照留存。
沿途的高原植物也让河南兄弟大开眼界:味浓于内地的薄荷、花小而坚韧的金露梅与银露梅(青海俗称“边麻”,可作燃料、茶饮及建筑装饰),还有浑身带刺的萱麻草(又称“蝎子草”“咬沟子草”)。“被它扎了又疼又痒,不过开水一烫就成美味,互助‘土族宴’的‘背口袋’就是用它做的。”张臻卓的讲解,让众人对高原植物的“两面性”有了新认知。
高原农牧:藏系绵羊与牦牛的“自在生活”
行至16公里处,因修路受阻,众人虽未抵达石佛寺与药水泉,却偶遇了高原特有的农牧景象:收割后堆如小亭的麦捆(或青稞捆)、20余只藏系绵羊、23头牦牛。
“海拔高、气温低、雨水少,麦捆堆着不会坏,以前青海人还在冬天冰上碾场呢!”面对弟弟“麦捆怕捂坏”的疑问,张臻卓解释道。而对于“无牧羊人看管羊群”的好奇,熊增良补充:“头羊识路,天敌少、民风淳朴,羊群晚上会自己回圈。”藏系绵羊与内地绵羊的外观差异、牦牛腹部的长毛,也让河南兄弟直观感受到高原物种的独特性,四弟还打趣:“采风23人,牛羊各23只,刚好一人一头牛一只羊!”
营地风情:高原冷凉气候里的美食与表演
返回营地时,留守成员已备好凉面、凉菜,手抓羊肉与铜暖锅正冒着热气。“树林里吃饭不怕蚊蝇吗?”五弟的担忧很快被化解——“这里海拔2300多米,气温比内地低十几度,蚊虫难繁殖。”张臻卓介绍,海东高原冷凉蔬菜“反季节”上市,几乎不打农药,是深受高端市场青睐的特色产品。
用餐期间,采风活动变身“小型联欢会”:退役老兵李伟业在风琴伴奏下演唱《映山红》,退休兽医赵玉莲表演《扇子舞》,赢得阵阵掌声。“我们的牛羊喝矿泉水、吃冬虫草、住青纱帐!”负责后勤的乐都区作协副主席李伟业递上羊肉,风趣的介绍让两位河南客人连连称赞:“羊肉鲜美不膻,海东真是避暑康养的好地方!”
文化印记:药水泉与石佛寺的传说
谈及未达石佛寺、药水泉的遗憾,乐都区文联主席李积霖分享了当地传说:“古时有位懂医术的将军,在水峡发现泉水带药味、能舒肠胃,命名为‘药水泉’。他久坐守泉,最终坐化成石佛,民众为纪念他建了石佛寺。”据其介绍,每年六月六,青海、甘肃的民众会来此赶庙会、唱“花儿”(西北山歌),药水泉、石佛寺已成当地文旅名片。
“下次一定要亲自来,掬一捧药泉,听一场‘花儿’。”张臻卓的感慨,道出了众人对水峡文化的进一步向往。
此次采风不仅让参与者领略了水峡的自然之美,更挖掘了水磨文化、高原农牧、民俗传说等地域特色。正如乐都区作协主席李永新所言:“希望通过采风,让更多人了解水峡、了解海东,为河湟文化传播与文旅发展添砖加瓦。”(张臻卓)
(责任编辑:张子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