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招牌。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快速推进,一处处经典的工业建筑被拆除,一座座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厂房被夷平,武汉市的大工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记忆正在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记得“大武汉”曾经如此辉煌的历史吗?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哪里去找寻历史上的“大武汉”的踪迹?
——周国献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图片来源:《武汉市志·商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据《武汉市志·商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记载,武汉冷藏设备始于1902年英商开设的和记蛋厂。1924年,英商又建成培林蛋厂。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5000吨冷库(图片来源:湖北省发改委)
1953年5月1日,中国食品公司中南区公司受权接收培林蛋厂;1954年1月,在培林蛋厂旧址上兴建了武汉市第一座500吨冷库,专供对苏联出口猪肉的冷藏加工,同时探索发展冷藏和制冰并举的综合性经营。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在汉阳大道上的新大门(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1958年,在武汉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冷冻一部、二部的基础上,组建具有分配性质的武汉市第一、第二冷冻厂。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靠近汉阳大道的广场成为斜对面艳阳天大酒店的临时停车场(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1961年3月,在原武汉市二商业局储运公司和武汉市二商业运输站的基础上,成立了武汉市二商储运公司,主要经营食品、副食品储运和机冰生产。1964年又先后接收第一、二制冰厂、青山制冰厂等,业务开始转向制冰和冷藏。1984年10月4日,武汉市二商储运公司正式更名为武汉市商业冷藏公司。
武汉市商业冷藏公司的业务包括食品、副食品加工,冷藏,制冰和销售,以及商业冷藏机械。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靠近汉阳大道的广场成为斜对面艳阳天大酒店的临时停车场(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1963年至1980年,武汉市商业冷藏公司先后在青山、武昌、江岸、汉阳建成5座分配性冷库。截至1985年,武汉市商业冷藏公司5座冷冻厂冷库总吨位17894吨/日,年吞吐量300余万吨。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的高温库入口(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位于今汉阳大道和动物园路岔路口。
据《武汉市志·商业志》记载,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建成于1980年。1985年,第六冷冻厂第二期工程建成低温冷库一座。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的低温库入口(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1985年,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冷藏能力为12000吨,其中低温冷藏7000吨,高温冷藏5000吨;结冻能力30吨/日;拥有9台氨压缩机,制冷量为95.75万大卡/小时。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月台(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据《中国企业登记年鉴·武汉专辑(上)》介绍,武汉市第六冷冻厂主要经营鲜活食品的冷冻及贮藏业务,系武汉市大型高低温冷库之一。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月台(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的建筑宏伟壮观,曾获国家设计奖,有宽敞的汽车月台,可同时停靠各种汽车30多辆,食品进出库采用4台电梯作垂直运输,平行运输和堆垛则使用叉式电瓶铲车。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对冻结点高的食品、鲜蛋、水果、蔬菜等可贮存在0°C左右的高温库房;对冻结点低的食品如鸡鸭鱼肉和野味等可贮存在-15°C左右的低温库房,并有库容量为30T/日的急冻间和日产30T的制冰设备,制冷工艺系统采用继电式自控设备,能定值自动调节。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此外,武汉市第六冷冻厂还生产机冰及冷饮品。设计试制的“小菜园”QD-600型自动豆芽生长机,荣获1984年“武汉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的规章制度(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2018年10月作者前往拍摄时,武汉市第六冷冻厂部分冷库还在运营,部分冷库废弃。靠近汉阳大道的广场成为斜对面艳阳天大酒店的临时停车场。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内景(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内景(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内景(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内景(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的老大门位于动物园路(见下图)。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在动物园路的老大门(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周国献2018年10月拍摄)
.
2025年8月,作者再次路过这里时,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已变身“798冷KU”。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变身“798冷KU”(周国献2025年8月26日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变身“798冷KU”(周国献2025年8月26日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变身“798冷KU”(周国献2025年8月26日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变身“798冷KU”(周国献2025年8月26日拍摄)
一楼的大片空间作了“五里市集”: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一楼变身“五里市集”(周国献2025年8月26日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一楼变身“五里市集”(周国献2025年8月26日拍摄)
地下一层部分作了车库,部分改作“赫尔思游泳健身”会所: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地下一层变身“赫尔思游泳健身”会所(周国献2025年8月26日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地下一层变身“赫尔思游泳健身”会所(周国献2025年8月26日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地下一层变身“赫尔思游泳健身”会所(周国献2025年8月26日拍摄)
大楼侧门的一楼空间变身“天艺歌舞”厅,早晨很多市民在这里跳舞健身: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侧门一楼变身“天艺歌舞”厅(周国献2025年8月26日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侧门一楼变身“天艺歌舞”厅(周国献2025年8月26日拍摄)
.
武汉市第六冷冻厂侧门一楼变身“天艺歌舞”厅(周国献2025年8月26日拍摄)
.
【相关链接】:
周国献“大武汉系列201—300”分类汇总索引及相关链接
.
(说明:此贴为重新整理发布,2018年12月24日原贴手机端已不可见。)
.
武汉的近代工业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工业遗址。“这些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无法磨灭的基因,必须得到保护与传承。”(《武汉近代工业史》(上下卷))
武汉市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是中国诸多工业城市的一个缩影。正如以色列摄影家纳达瓦·坎德(Nadav Kander)在接受关于他的长江摄影专题的专访时所说:“在经历一段拍摄后,我逐渐感受到这个国家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当它以惊人的速度飞跃时,也在不断毁坏着自己的根基。”城市急切地想要发展,却忽视了历史传承,忽视了城市的个性,迷失了自我。
在城市急速发展的关口,为一个城市的工业遗产留存影像记录迫在眉睫。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拍摄武汉工业遗产保护题材,2014年定下摄影专题的题目《大武汉》,并开始有计划地重点拍摄武汉工业遗产,共拍摄了涵盖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的三百多处武汉市老工业旧址。项目初期,以宽幅接片方式拍摄老工业旧址废墟为主,通过比较一致的摄影语言去呈现这些城市发展中的疤痕和印记,强化“大武汉”的悲壮感;后来扩展到事无巨细对武汉市和湖北省各地市现有工业遗产的抢救性记录。
失去的已经无可挽回,但现存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作者希望通过拍摄和发布“大武汉系列”,引发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武汉工业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行动。回望过去,让我们看清来时的路。我无力阻挡城市改造的步伐,但我至少可以用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为日后寻回失去的城市影像和情感记忆提供参照。
——周国献
.
特别声明:
1.本头条号“黑镜头”发布的图片,除非特别注明,均为周国献原创作品,转载请勿声明原创,并请注明出处及保留作者姓名,否则视为侵权。
2.“大武汉系列”中偶尔会在各种志书等资料中翻拍部分老照片,因原刊载老照片的书籍大多没有注明照片作者,在头条文章里只能注明图片来源是哪一本书籍,无法为原作者署名,敬请谅解!若有异议,请随时通过留言等途径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
谢谢关注今日头条号“黑镜头”!
【关注方法】:
1.安装今日头条App(已安装的请忽略);
2.打开今日头条App,或者通过分享的“黑镜头”头条文章进入今日头条App。
然后,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关注“黑镜头”头条号:
(1)方法一:在“黑镜头”头条文章开头,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如下图):
(2)方法二:在今日头条首页搜索栏键入“黑镜头”,点搜索按钮,再点菜单栏中的“用户”选项,找到“黑镜头”头条号用户(昵称存在同名情况),认准如下“黑镜头”LOGO,再点关注。
谢谢大家!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