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青岛琅琊台景区因沿途不按套路出牌的指示牌,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这些指示牌标语包括“爬不动了吧,哈哈哈哈哈”“爬不动了吧,保持微笑,你可是花了钱的”等,令很多游客不禁会心一笑。
这莞尔一笑间,效果就达到了。山路难走,只是几句话,就能提提神、打打气,再加点情绪价值,游客也会感受到景区的用心程度。
然而,当前,很多景区的指示牌存在感很低——方方正正的铁架子,配上工整的宋体字,干巴巴地罗列着年代、数据、路线、简介。可以说,它们还基本停留在“名称+箭头+简介”的初级阶段,像一位面无表情的指路员,机械地履行职能。这样的指示牌,与其说是“导览”,不如说是“背景板”,既无记忆点,更无感染力,自然也无法激起游客的任何情感共鸣。
反观那些真正让游客眼前一亮的指示牌,它们早已跳出了“说明书”的窠臼,转而成为景区文化的延伸表达。当导览牌不再只是“指路”,而是成为游客体验的一部分时,它才能真正发挥“无声导游”的作用。
从国外的优秀案例来看,日本奈良的指示牌常融入鹿形雕刻,与当地特色文化呼应;荷兰梵高森林公园的指示牌则采用扭曲的线条设计,致敬梵高的画风……这些设计,让冷冰冰的信息有了温度,让静态的文字“活”了起来。当指示牌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游客自然会驻足欣赏,甚至主动拍照传播,带来更大圈层的关注与互动。
在文旅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景区如果还满足于“千牌一面”的指示导览设计,无异于主动放弃了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营销机会。
景区的指示牌不能再是千篇一律的“告示牌”,而要做成个性张扬的“文化名片”。它可以是幽默的,可以是温情的,可以是萌萌的,可以是艺术的,甚至可以是共创的,但最好不要是“冷冰冰”的。
当景区的指示牌,仅仅自定义为“工具”,它就会被忽略;但当它成为创意载体,本身就能成为“景点”。
期待,更多的景区从细节抓起,用极小的成本、极妙的创意,让每一块指示牌都成为会讲故事的风景。(作者:易水;编辑:杨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