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记者 孟妮
当前,全球旅游业正在从单纯追求规模转向环境、社区、经济三重平衡。在“双碳”目标与全球旅游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旅游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金融机构与产业链的重要议题。
近日,“2025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在杭州举办。以“破界共生:探索旅游业的无限可能”为主题,大会聚焦可持续发展、跨界融合和科技赋能三个方面,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业界代表探讨旅游业如何迈向更具韧性、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未来。
“旅游业依然以其韧性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世界旅游联盟主席张旭表示,当前,可持续旅游正从愿景走向实践,技术创新正在不断重塑旅游的方式,游客对个性化与深度体验的追求,也在引领着全球旅游业的变革。面对这场变革,旅游业也在不断解构与重塑自身的边界。
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亚太旅游协会主席施明德的理解是:宜居的地方才是宜游的地方。以人为本的旅游业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当地社区合作,争取人人都能接受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意大利国家旅游局首席执行官伊万娜·耶利尼奇表示,旅游业已从单纯的消费行为,演变为一种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互惠行为。意大利正推动内陆地区和历史村镇振兴,促使游客流量分布更均衡。复兴一个村镇意味着重振其文化和社会遗产,激活传统经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地方特色与景观,也意味着提供一种节奏更慢、更深度、更沉浸、更注重真实人际交流的旅游形式。这些特质愈发受到寻求深度游的国际旅客的青睐。
在发展旅游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间实现平衡,也是世界旅游城市墨西哥城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墨西哥城旅游局局长阿莱杭德拉·弗劳斯托·格雷罗说:“我们非常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和传统。我们希望通过接待游客来发展墨西哥城的经济,同时也希望保护本地社区的活力和传统文化,让人们更好地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果实。”
匈牙利国家旅游局国际关系部主任基斯·伯纳黛特认为,通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不想把注意力放在短期的目标上,而是想集中于更加长期的目标,即如何保护自然风光和文化传承。”
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是积极的践行者,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可持续发展不是某个个体的可持续,而是能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创造长期价值,从而通往共同美好的未来。”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范云军分享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案例:在浙江千岛湖景区,全流程的环保管控不让一滴污水入湖,实现了生态治理和运营管理的无缝衔接。在安吉的和乐山谷,遵从最小干预的原则,保留茶山、竹海和原生态的水系,把昔日的采石经济转化为年接待超过30万人次的生态旅游标杆,生动展示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阳平看来,文旅发展惠及主客双方,高质量的旅游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也与本地民众共享红利、共建家园。中青旅打造的智慧文旅项目不仅成为城市的名片,更成为百姓增收的金钥匙,让文旅的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他举例道,在北京,古北水镇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和沟域经济发展,2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在景区就业,辐射带动周边镇上下游服务产业链就业6000余人。在山东威海,改造后的栖霞街区成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综合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不仅留住了城市的烟火气,还让本地商户挣得盆满钵满。在湖北黄冈,“遇见黄州从此东坡”沉浸式夜游项目推动周边东坡宴餐厅单季营业额突破20万元,村民自发组建的民宿集群平均每户增收超过1.5万元。
这些例子都是中国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生动缩影。大会期间发布的《从旅游减贫到乡村振兴:旅游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实践》通过对49个案例进行系统回访,并对其中10个重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旅游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路径,为全球减贫及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借鉴和启示。
报告认为,中国在推进旅游减贫、乡村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时,系列政策工具注重围绕“以产业融合推动多元发展转向、以规划设计构建多层协同格局、以资源整合打造旅游业生态圈”,并取得切实效果。随着中国旅游公共政策不断细化,未来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将呈现“更加注重政策协同创新、更加注重数字科技赋能、更加注重乡村价值挖掘”等典型特征。同时,报告结合中国发展样本提炼出“激励脱贫人口自我成长,增强内生动力;培育脱贫人口现代观念,阻断贫困传递;提升脱贫人口生计能力,强化发展韧性;鼓励脱贫人口社区参与,提升发展意愿”四大阻断返贫的重要治理路径。
来源:国际商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