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蒸汽小火车一声鸣笛穿透夏日的蝉鸣,走进南充高坪区都京街道的六合丝厂景区,便瞬间被浓郁的工业历史气息所包围。8月26日,记者走进六合丝厂,实地感受这座被誉为“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的百年厂区。
一进大门,复古典雅的民国风情扑面而来。一张张制作精美的丝绸广告牌沿墙张贴,斑驳的砖墙无言诉说着经历的风雨。据介绍,六合丝厂始建于1912年,最初是西充县富商傅骏三创办的兴隆丝厂,他开创了南充机器缫丝的先河。1921年,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与友人盛克勤等在原厂基础上建起六合丝厂,这座老厂就一直保持生产到了现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工业旅游景区。
一进大门往左,便是六合染坊了,这里自2018年起充分发掘丝绸传统织染技艺,入驻非遗体验项目,2019年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在染坊里记者看到,院子里数十口染缸按年份排列,靛蓝染液泛着幽光。一些游客正在工作人员带领下亲自动手,体验丝绸缬染艺术如何一步步将洁白的布料赋予五彩斑斓的灵魂。一旁,染好的丝绸挂在竹竿上随风轻扬,宛如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紧邻染坊的,是嘉陵江乌木博物馆,这里收藏着许多本地人创作的乌木雕刻作品。乌木是古代地上植物埋入古河床等地下深处,经过上千万年碳化而形成的一种物质,但在这里,最令人惊叹的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工匠们的巧思妙想。博物馆里最显眼的当属一件巨型根雕作品《丝绸之路》,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人穿越古代丝绸之路的景象,让沉郁的历史变得生动具体。
穿过一大片碧绿的百年银杏,记者走进六合院。这座建筑始建于清代,在修复时聘请了具有文物修缮资质的专业团队,秉持"修旧如旧"的理念,完美重现了历史风貌。如今,这里已经打造成为一个全新的丝绸博物馆,里面不仅陈列了各色丝绸样品、老式缫丝器具,还有许多珍贵的老照片。最引人注目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丝厂的盛况,讲解员介绍,鼎盛时期这里曾有上万名工人,是亚洲最大的"万人工厂"。如今在历史的荫蔽下,这座博物馆焕发生机,向南来北往的游客诉说着"南方丝绸源点"与"中国绸都"的前世今生。
六合院的不远处,是缫丝设备陈列馆。在这里,从最早的木制缫丝车到现代化的自动缫丝机,不同年代的生产设备静静地诉说着制丝工艺的演绎。
在景区的核心位置,一棵被玻璃罩精心保护的"神木桑树"乌木引来诸多游客围观。这棵高达15米的巨大乌木,木纹褐黑,诉说着五千年前阳光遗留的痕迹。经专家科学鉴定,这棵珍贵的乌木,实为五千年前的一棵大风子科山桐子,俗名大马桑叶。这一发现从实物层面佐证了高坪区源远流长的蚕桑历史,让每位驻足于此的游客都感叹这片土地与丝绸的不解之缘。
"呜——"当蒸汽小火车的汽笛声再次响起,记者登上墨绿色的车厢开始园区游览。小火车缓缓穿行在厂区至都京码头的环线上,沿途经过川北民居院落和桑园,夏季的微风吹拂着脸庞,浓密的银杏树叶在头顶沙沙作响,好不惬意。
日头渐沉,记者来到了嘉陵江边的锅炉码头。据说1912年,这里购置蒸汽锅炉,首开南充机械化缫丝先河,被老百姓称为锅炉厂,这个码头改称锅炉码头,这一个称呼沿用至今。
夕阳西下,漫步江边,边走边看。这座百年老厂在2022年经过精心修缮后重新开放,同年获评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还成功举办了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博鳌国际世界丝绸源点峰会。2023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名单,六合丝绸博览园作为四川唯二的景区,榜上有名。
离开六合丝厂时,记者看到几个年轻人正在拍照。他们欢快的笑声与古老的厂房形成奇妙的和谐,正如这个百年厂区一样,既保留着历史的厚重,又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六合丝厂的故事还在继续,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新时代里继续编织丝绸梦,让丝绸源点的文明之火生生不息。
全媒体记者 刘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