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图源/图虫创意
北京的夏天,暴雨说来就来,许多游客顶风冒雨打卡故宫太和殿,就为了看1142只螭首齐吐清泉,上演“千龙喷水”的奇观;而在千里之外的湘北山坳中,另一座青砖黛瓦的“故宫”正悄然吞噬滂沱雨幕,这座由张氏家族营建六百余年的古村落,以1732间屋舍、206个天井、62条纵横巷道,织就了一座“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的立体迷宫。
这里就是被称为“民间故宫”的张谷英村。
这可不是普通村落,而是一座存活了600多年的超级家族堡垒。至今,仍有2600余名张氏后裔聚居于此,形成“同姓同宗、群居不散”的罕见景象。
▽ 请横屏浏览
张谷英村 图源/图虫创意
当暴雨席卷城市,街道变河道、车库成水库的景象年复一年上演。而同一场雨中,张谷英村却上演着这样的奇观:
雨水自青瓦倾泻而下,汇入206个天井,在暗道中眨眼间消失无踪。村民悠然穿行于巷道中,“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的古老承诺在21世纪依然有效。
这些天井的精妙,这些家族传承的智慧,究竟还藏着多少未解之谜?走进张谷英村,每一步都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一砖都刻着中国家族的生存密码。
01屋脊连屋脊的家族宇宙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地处岳阳、平江、汨罗三县市交汇处,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完整的江南明清古建筑群落。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底图来源/天地图www.tianditu.gov.cn
村落选址于四面环山的盆地,背靠龙形山,前有渭溪河环绕,形成“金带环抱” 的风水格局。其建筑布局顺应地势,鳞次栉比,房屋依山而建,形成“丰”字形布局,屋宇层层相连,古屋各单元之间有屏风檐廊和巷道沟通分隔,宛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步入村中,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那些星罗棋布、无处不在的天井。堂屋、厢房、厨房……几乎每个空间都设有天井。这些天井不过几平方米大小,底部仅有一个杯口大小的排水口,看似微不足道却构成了一个隐秘而宏大的系统基础。更神奇的是,村落的设计完美践行了古老的智慧承诺——“晴不曝日,雨不湿鞋”。
图源/图虫创意
张谷英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是其显著特征。每逢雨季,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张谷英村就会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从容与优雅。雨水从鳞次栉比的屋顶滑落,汇入206个天井,然后瞬间消失无踪,仿佛被大地无声吞噬。
居民们即使在大雨滂沱之时,依然可以穿着干爽的布鞋,在纵横交错的巷道中从容穿行,这是现代都市难以想象的日常奇观。
02“藏而不露”的暗渠与天人合一的哲学
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每一个院子的水池中只有一个小小的排水孔,无论下多大的雨,水池也不会堵塞。那么从天井流下的水究竟流向了哪里?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由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天井的奥秘也引来了国内外专家。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的王绍周教授曾在此考察数月,挖开一处出水口后却一无所获——没有管道,没有暗沟。日本风水专家则进行了染料实验,将大量彩色颜料水倒入天井,派人守在村内的池塘和河流出口,结果颜料水消失得无影无踪。
专家们尽管运用了各种方法仍未能窥破其运作机理,但这种种“失败”,恰恰印证了张谷英村排水系统设计的非凡之处。它并非依靠简单的管道暗渠,而是与整个村落的规划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水管理系统”。
图源/图虫创意
张谷英村大屋天井的设计是五万多平方米屋面雨水收集和排放的核心。天井四周屋面内倾带挑檐,雨水精准汇入天井底部的明沟或水池。
虽然井底浅,但侧面的排水暗渠深藏不露,宛如“无底洞”一般。村中天井排水道均呈“S”形,严格区分进、出水口,形成一套严谨精密的地下隐形水道网络。遵循“山管人丁水管财”的理念。
每逢大雨滂沱,屋内却安然无恙。这种稳定性源于系统各部分的完美协作。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由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03血脉相连二十七代
明洪武年间,风水师张谷英与两位友人自江西来此。精通风水的他选出三块宝地:“四季发财”“禄位高升”与 “人丁兴旺”。礼让朋友先选后,他接手了最后一块。
预言应验得惊人——张氏家族虽未出显宦巨贾,却真如民谣所唱:“渭洞有个张谷英,三十六岁见曾孙”。如今,2600多名张氏后裔仍同宗共居,在先祖建造的屋檐下延续着二十七代香火。
图源/图虫创意
张氏族人始终把“耕读继世、孝友传家”这八个字作为告诫后人的家训。这八字祖训高悬在当大门前,成为支撑整个家族的精神支柱。
张氏家族十分注重对子孙个人品德的培养,张氏家规凝练为16条家训与5条族戒,规制生活的方方面面。
读书成为张氏族人灵魂的追求,也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教育成就:民国前,这里就走出1名进士、7名举人、6名贡生、45名秀才,“文魁”匾额在村中随处可见。
04 文旅融合“民间故宫”,家训解码乡村振兴
穿过门廊,踏上石阶,仿佛步入时光的褶皱——这座“民间故宫”,正悄然完成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实验。
如今,龙形山闲置资产变身为科技体验馆,VR技术带游客“穿越”2046宇宙,明代窗棂的剪影与全息星辰在视野中奇妙重叠;在焕然一新的非遗体验中心,岳州皮影雕刻让游客亲手感受刀尖的温度,花鼓戏“幻影互动”则用光影复活百年唱腔。
面对时代浪潮,张谷英村以“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体验可沉浸”的模式交出答卷。这座连片青瓦覆盖的家族,既是村民安居的家园,更成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精神锚点——它证明,古老的智慧,足以照亮乡村振兴的崭新航程。
暮色中的张谷英村,灯笼次第亮起。雕花窗的影子在青石板上摇曳,如同一场永不落幕的皮影戏。渭溪河依旧潺潺流淌,带走六个世纪的时光,却带不走凝固在建筑中的智慧。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由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组提供
参考资料:
「1」中原网:《张谷英村“活态密码”引百万客!古村焕新,家风+科技成文旅融合新爆点》
「2」文旅湖南:《这座号称“民间故宫”的古村落,原来藏着》
「3」巴陵文旅:《张谷英村由来》
「4」红网:《水往何处流?实探岳阳“民间故宫”排水智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