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格
青山岛是南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很小很偏僻,近几年成为了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春天,邀三五好友,穿过油菜花和紫云英编织的花海,在洲滩上采藜蒿、剥芦笋,尝一尝岛上独有的湖鲜野味。
夏天,在十里银沙滩露营,看日升日落,满天星月,看连天雪浪,百舸争流。
秋天,滚圆可爱的江豚会三三两两跟着游船在波浪里追逐。湖滩是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油画,匍匐在地面的青草是迎客的地毯,青草之上有成片的芦苇荡,芦花或银白,或金黄,随风摇摆,野性张扬。
冬天,这里是观鸟最好的去处。青山岛属于湘阴县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候鸟的乐园。“鸟飞遮住半边天,鸟落占去半边湖。”青山岛上,人人爱鸟护鸟,鸟也亲近游人,这是冬日里最温馨的画面。
一
去年初冬,我陪外地来的朋友到青山岛采风。
登上游艇,凛冽的湖风似乎在向我倾诉——青山岛外表很柔美,骨子里却渗透着倔强和刚毅。
我们上了南码头,青山人称为黄口河码头。朋友们不时回望来时的江面,那里还荡漾着偶遇江豚的惊喜。他们手搭凉棚,打量着眼前陌生的小岛,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他们很兴奋,也很好奇,在码头就开始向当地人打听一些岛上的故事,好像要将自己穿越到远古洪荒,穿越到秦时明月、唐宋风云。
一位大爷指向码头西侧的小沙山包,那地方叫木鱼包,吕洞宾到过的地方。
大爷说,洞庭湖原来是洞庭山,很久很久以前,洞庭山发生了很大的地震,天崩地裂,洞庭山突然下沉了,成了今天的洞庭湖。
洞庭湖上没有沉没的山峰就成了湖上的岛屿,当地人称之为山,如君山、青山、赤山、磊石山。
千万年来,洞庭湖的人们以船为家,以渔为生,风里浪里,四处漂泊。唐朝的时候,青山岛的渔民曾遭受饥荒,吕洞宾“三醉岳阳人不识,浪吟飞过洞庭湖”。他踏浪而来,在小沙山包上不停地敲打木鱼。
当天晚上,青山岛家家户户的米缸都装满了米,灶屋里悬挂着一块大肥肉,木桶里还有一条活蹦乱跳的金丝鲤鱼,大家知道,这是吕神仙送来的。
为感念吕神仙,青山人把这个小沙山包称为木鱼包。从此,青山人世世代代守护着这里的绿水、青山和白沙包。
从码头上岛,真有攀爬上山的感觉,好像稍不留神,就会掉到山下的万丈悬崖。
我们向西眺望,茫茫湖洲深处,一条河流如巨龙蜿蜒而来,摇头摆尾,气势汹汹,到了黄口河这个地方,突然朝我们猛扑过来,掀起巨大的浪花,发出嚯嚯的轰鸣声。轰鸣过后,化作千军万马,奔腾到下面的河道。
这不是普通的河流,简直有黄河壶口瀑布的粗犷和壮丽,难怪青山人要将此处之河称为“黄口河”。
青山岛航拍
遥想当年,杜甫离开四川,顺长江而下,漂泊到洞庭湖。他登上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大湖,内心极为震撼,感慨万千: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日月星辰,乾坤变幻,尽在一湖之中,这是多么大气、多么神奇的湖啊!
杜甫乘舟南行,夜宿青山岛,夜泊之处可能就在此处。眼前的湖山美景,惹发他的诗性,写下《宿青草湖》:
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
宿桨依农事,邮签报水程。
寒冰争倚薄,云月递微明。
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
青草湖就是现在的青山岛和周边的湖泊。是夜,诗人在岸边漫步,望满天星月,看点点渔火,听脚下涛声,抒壮志豪情: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他可能是第一个从青山激流中感受“月涌大江流”磅礴气势的文人。
千年已过,涛声依旧,青山岛还是坚如磐石,青山人还是守护着自己的绿水、青山和白沙包。
二
青山岛是湘水、资水、沅水入洞庭的交汇之处,是南洞庭湖的中心,自古是朝廷的水路驿站,也是各路商帮的临时停靠之地,位置极为重要,故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沿着码头的大道往北行走,不远处,一座气势恢宏的山门耸立在道路之上。四柱两檐三门,通体橘红,简约而不简单,有宋朝王室气派,上书“洞庭青山岛”五个大字,在冬阳的映照下煜煜生辉。
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当起了导游,他说,青山岛不大,像一只侧卧在湖里的龙虾,最高处是岛西北的杨幺头,海拔50米。
他边走边跟我们讲青山岛的故事——
南宋初年,朝政腐败,钟相、杨幺先后率领洞庭湖农民揭竿而起。朝廷震动,不得不将抗金名将岳飞调到洞庭湖围剿起义军。为筹备军粮,岳飞在洞庭湖东岸安营扎寨,屯兵垦田,故此地名为“营田”。岳飞采用剿抚兼施策略,分化瓦解杨幺的军队,杨幺退守畎口山。
岳飞派大将牛皋围剿杨幺,牛皋大笑道:“元帅,羊(杨)入犬(畎)口,焉能不死!”牛皋大破杨幺的车船阵,杨幺兵败,潜水外逃。《说岳全传》神化牛皋,说他穿上“破浪履”,在洞庭湖波涛上如履平地,擒获杨幺,砍头示众。
后来,牛皋将杨幺头抛入湖中,杨幺头自西向东漂流到青山岛,青山渔民敬仰杨幺,偷偷将杨幺头葬在岛上最高处。
“要不要先看看杨幺头?旁边还有洞庭庙。”导游讲的故事早已激起了大家的兴致,大家纷纷响应,坐上观光车,直奔杨幺头。
青山岛最高处是一片沙丘,沙丘一侧有一座黄墙碧瓦的庙宇,这就是洞庭古庙。洞庭庙始建于南宋,当时取名杨泗庙,为感念起义领袖杨幺而建。后来,青山岛和洞庭湖的人们将杨幺神化,尊他为洞庭龙王,杨泗庙又叫作洞庭庙。
1998年涨大水,青山岛上的堤坝垮了,渔池、农田和很多房屋被淹了,政府组织青山人外迁,大多迁到不遭水灾的三塘镇或湘阴县城。现在住在岛上的是一些舍不得离开的老人,还有保护区的工作人员。
洞庭庙没有了往日旺盛的香火,经常大门虚掩,像一个孤傲的老人,独自守护着这座孤岛。
拨开遍地的蔓荆,我们从庙门前走过,来到东南侧山包上,一尊雕像赫然矗立在眼前。雕像被周围枯黄的芦苇簇拥,好像伤痕累累但绝不投降的士兵护卫着自己的首领,这就是杨幺头!
杨幺头真的只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头颅,没有身子,像刚被砍下来一样,摆放在四四方方的水泥墩上。
杨幺昂首西望,那是他最后抗争的根据地畎口山。洞庭湖的狂风吹拂着他的头巾,他怒目圆睁,一张大嘴好像在朝天怒吼:“我土我民,我守我卫,我有何罪!我有何罪!”
青山岛航拍
三
杨幺倔强,青山人倔强,青山的树也很倔强。
这里有一棵“飞来神树”,据说是飞鸟衔来的树种长成的,长在黄鹤将军老家屋场。每次枯叶换新,一边开始落叶,另一边就长新叶,青山人叫它“叶换边树”。
树高五米左右,枝繁叶茂,青翠的树冠像一把撑开的巨型雨伞,覆盖了黄家老屋半个屋场的空地。走近看,树干是由两枝树干缠绕而成,相互依偎,永不分离,像一对热恋的爱人,人们又称它“爱情树”。此树多大年龄?无法考证,反正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这棵树,人们又叫它“长寿树”。
此树还爱憎分明,疾恶如仇。
1941年9月18日凌晨,日本鬼子从杨幺头附近水域登陆,偷袭了青山岛,驻岛官兵和无辜百姓800多人惨遭屠杀。一名鬼子军官闯进黄家,发现黄家居然是驻守国军的指挥部,抽出军刀将黄鹤的父亲砍死。
鬼子看见“神树”上挂着国军的旗帜,又恶狠狠地砍断一根树枝,树枝断裂处冒出鲜血一样的红汁,鬼子大惊,不几日就暴病而亡。
黄鹤是从青山岛走出去的将军,他先在湘阴驻省中学和长沙兑泽中学求学,后来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抗战初期担任第20集团军政治部中将主任。
1941年9月初,他以第九战区政治部督导专员身份回到青山,197师刘儒卿营部驻扎在他家。他对刘营长说,青山岛军事地位重要,鬼子的汽艇经常在附近游荡,极有可能突然袭击。他和刘营长商讨了作战方案,为减少牺牲,他动员老乡们暂时撤离青山岛,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黄鹤的父亲和一些乡亲坚持要和刘营长一起守卫青山岛,不愿意离开。后来,青山岛军民殊死搏斗,因势单力薄,惨遭屠戮。刘营长被鬼子押往湘江边上的芦林潭,他宁死不屈,鬼子竟然将他剥皮后,用火将他烧死!
洞庭湖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安宁的小岛,顷刻变成人间地狱!国恨家仇,不共戴天!黄鹤强忍悲痛,奔赴战场,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一起,用天炉战法击溃日寇。
抗战胜利后,他坚决反对独裁内战政策,参加湖南和平起义,洞庭湖上的家乡小岛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安宁。
1997年,百岁将军黄鹤回老家为父母修墓,“长寿树”就在墓的前方。他仰视着儿时曾经攀爬过的“神树”,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攀上了父亲山一样的肩膀。
“神树”东边的银杏叶红艳似火,与“神树”的青翠如玉相映成趣。饱受苦难的父母终于有了长久安定的住所,黄鹤提笔撰诗,刻入墓碑:
银杏开花叶换边,青红相映艳如烟。
游人络绎观奇树,更羡旁眠二睡仙。
2003年,106岁的黄鹤将军逝世,归葬父母墓侧。他是父母永远的孩子,也是青山岛永远的孩子,他要永远守护着父母,守护着饱经苦难的青山岛。
青山岛,美丽温婉的小岛,像一块翡翠镶嵌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是青山人永远的家园,也是外地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青山岛,不管是波涛汹涌,还是风平浪静,永远挺起倔强刚毅的脊梁,“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告别青山岛,东边不远处的虞公港正忙碌着青山人的身影。虞公港内,汽笛声声,千帆竞发,青山人以新的姿态出洞庭,入长江,闯四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