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13时,在距离“天津之眼”不远的天石舫码头上,27岁的北京女孩刘芳伊摘下骑行头盔,额前的碎发还挂着汗珠,身旁12位骑友正依次举起自行车前轮,使其与缓缓转动的“天津之眼”圆盘在镜头里重叠——这是骑行圈“打卡”天津的标志性动作。
作为北京骑行女孩俱乐部主理人,刘芳伊当天早上带队从100公里外的北京通州大运河出发,用车轮丈量了京津两座城市的距离。见到记者时,她一边擦着汗,一边翻看手机里的照片,将这场特殊旅程的全过程娓娓道来。
“今天7时,我们在通州大运河漕运码头旁集合。”刘芳伊笑着介绍,紧邻大运河的绿道是首都骑行圈的“网红线路”,路面宽敞平整,两侧树木葱郁,因与社会车道完全隔离,特别适合新手。“骑在上面特别舒服,耳边全是风声和树叶的沙沙声。”她还提到,近几年骑行运动风靡京津冀,在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去年发布的110条精品骑行路线中,京津冀区域就占了15条。她也是利用这个热度创办俱乐部,如今会员已突破600人。
沿运河绿道骑行1个小时,队伍就转入G103国道。“这条路是连接京津的交通要道,虽然有货车经过,但非机动车道特别宽,像条‘护城河’。”此次骑行的领队王倩在一旁解释道,“以前跨城骑行是个不小的挑战,但这两年京津冀国道升级,路况好了,沿线还多了不少加油站当补给点,让人心里踏实多了。”为应对骑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俱乐部这次特意租了一辆保障车。“车上装着饮用水、能量胶、盐丸,还有技师和收队人员,谁车坏了、体力不支了,都能及时处理。”王倩说。
12时,队伍进入我市北辰区,路况变得复杂起来,车流、人流密集,道路也四通八达。刘芳伊回忆起一段小插曲:“我们在一处立交桥下迷了路,正围着导航商量呢,一位骑电动自行车的天津大哥主动停下来,问我们是不是从北京骑车来的,还说要带我们一段。” 她笑着说,那位大哥特意放慢车速在前头引路,直到大家看见“天津之眼”的轮廓才挥手告别,“每次来天津都能遇到热心人,这份温暖比‘打卡’景点还让人感动。”
拍照“打卡”结束后,骑友们顾不上休息便分散去体验天津的烟火气:有人奔向煎饼摊,现摊的绿豆面煎饼裹着馃子,刷上甜面酱与腐乳,趁热咬下,香脆满口;有人跑到刨冰摊前,红豆、葡萄干、山楂碎堆成小山,浇上炼乳,冰碴在口中化开,5个小时的骑行疲惫瞬间消散……
返程前,自行车被固定在保障车车顶,大家坐在车里闲聊。“有人说出发时特别紧张,怕自己坚持不下来;有人感慨国道太方便了;还有人惦记着下次带家人来天津吃海鲜。”刘芳伊向记者回忆起三年前第一次双城骑行时的狼狈。“那时候没保障车,背着沉甸甸的补给,车胎扎了只能自己补,回程坐高铁还得拆车轮打包。”她感叹道,“现在多好啊,沿途补给站越来越多,骑行路线也越来越顺畅,双城骑行越来越容易了。”
当天活动结束后,刘芳伊在骑行群里发了条消息:“9月,天津蓟州山道,接着骑!”群里瞬间热闹起来,“报名”的回复接连弹出。当天车队骑行碾过的100公里,不仅是道路,更是京津两座城市织密交融的印记。(记者 张兆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