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历史文脉
让城市文明有根可寻、有魂可依
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而言,“粮仓”似乎已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它的形制、功能,都渐渐淡出日常记忆。古人云“未须葺吾庐,且复修吾仓。求安当卜居,求饱当聚粮。”仓廪实,自古便是百姓安居、天下安康的象征。在“苏湖熟,天下足”的苏州,粮仓更是“鱼米之乡”最具体的注脚。那些“土圆囤”“老仓房”“晒谷场”,承载了一代苏州人温暖的记忆。
一位老相城人的回忆,恰好勾勒出这份记忆的鲜活模样。她对粮仓的印象,大多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童年:“那时的江南水乡,每到交粮时节,村上人家就会解开门前门后拴着船儿的缆绳,撑起竹篙,摇起船儿,载着粮食,相约着前往蠡塘河畔的蠡口粮管所去交粮。”
长大后,她从父亲口中知晓了更多过往。大集体时代,田里多是双季稻,再加上小麦,一年能有三季收成;到了20世纪80年代实行土地包产到户后,水乡人家几乎不再种双季稻,一年两季收成。收获时节也是最忙碌的时候,孩子一放学就往田里跑,拾麦穗、捡稻穗,不让一粒粮食落在地里,全要颗粒归仓。交粮时节的蠡塘桥畔,船只络绎,人声与桨声交织,俨然一派水乡繁华。父亲将一袋袋稻谷扛在肩上,稳步上岸,在磅秤前排成长列,她总是好奇地紧跟其后。走进仓房,满眼是金黄的稻谷堆成的“金字塔”,那明亮、温暖、几乎耀眼的色泽,如同一幅厚重的油画。
如今,相城区一座座历经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老粮仓,已悄然告别了储存粮食的历史使命,它们曾被肩挑背扛的丰收填满,现被更先进、智能的现代化粮食储备库接替了职能。但它们并没有被遗忘,而是通过保护性修缮与有机改造,重新焕发出生机,转型为传承民俗与农耕文化的记忆空间、融合艺术与创意的文化园区。
承载历史变迁的同时
担负起全新使命的粮仓
在相城还有很多
最知名的相城粮仓 / 太平荻溪粮仓
“荻溪”是如今太平街道明朝旧称,后因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太平桥而得名“太平”,并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荻溪仓位于太平老街北浜北岸西部,南傍济民塘,始建于明代,是用于粮食储备的社仓。据《相城小志》与《〔乾隆〕长洲县志》记载,荻溪仓在明清时期,是娄门内东城下的一大仓,较有规模,是官府储纳赋粮的集散处。民国时期,这里建起当地第一家机械碾米厂——裕元碾米厂。20世纪60年代末,碾米厂停办;70年代,原址改建为太平粮管所北库,修建砖圆粮仓。随着时代的变迁,荻溪仓已然失去了储纳赋粮的功能,原有30多间仓房至今仍存10间。2014年,荻溪仓旧址被公布为苏州市第四批控制保护建筑。如今的它已成为文创展示区,粉墙墨顶的圆筒形粮仓沿街排列,依稀可见旧日风貌。
近年来,荻溪仓周边融入园林景观,引入荻溪书局·古吴轩、破壳咖啡等新业态,发展成为集图书、文创、沙龙、演出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历史与当下的交融。
最“吸睛”的相城粮仓 / 阳澄湖1971仓坊
阳澄湖1971仓坊由闲置的原消泾粮仓改造而成,由于粮仓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因此定名为1971仓坊,主要包括原用于粮食收购和储存的5个圆形筒仓和5个长方形粮仓。整个项目以“匠心造物”为主题,分为艺术+区、老粮仓区和休闲服务区,聚焦非遗手工艺,引入苏绣、缂丝、蓝印花布、蟋蟀盆制作等传统技艺,并融合餐饮、书屋、数字文旅等多元业态。
西侧临河设置休闲服务区,设有湖边书房、林间·简餐、多功能剧场等,环境清幽,绿意盎然,适合静享乡村慢生活。自开业以来,阳澄湖1971仓坊热度持续攀升,先后开展百人年糕长桌宴、非遗手作畅享体验、立夏特色民俗活动、首届阳澄湖(消泾)国际手作村风筝秀等多项活动,不仅获央视报道,还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最亲民的相城粮仓 / 黄埭东蠡河仓坊公园
东蠡河仓坊公园位于东蠡河与大寨河交汇处,园内6座圆形粮仓建于1973年,旧时是储备粮食的仓库。
在建设过程中,公园保留了旧时粮仓建筑,并巧妙地回收利用厂房搬迁留下来的红砖,以周边水系为依托,融入现代艺术手法,将公园划分为市民活动、创智体验、休闲过渡三大片区。行走其间,复古粮仓与现代元素交织,既延续农耕历史,也满足休闲、健身、娱乐等日常需求,成为附近居民喜爱的公共文化空间。
最“有戏”的粮仓 / 蓝·和风冶长文旅街区
冶长泾曾是连接起苏城南北水路交通的一条重要河流,为重现当年繁华,相城区北桥街道与江苏蓝园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蓝·和风冶长文旅街区项目。项目位于北桥街道大圩娄路553号,包括老粮仓、原南桥中学、北渔社区两栋厂房及南桥老街部分民房。
蓝·和风冶长文旅街区通过盘活利用市场资源,对老旧厂房、街区进行设计改造,用于数字文化、艺术会展、体育运动、网红创意、艺术设计、特色民宿等多元业态,让城市文化产业、历史文脉与城市生活环境有机结合,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而今,两座砖圆仓连同周边房式仓、老校舍、老厂房改造为蓝·和风冶长文旅街区。走进和风冶长,艺术粮仓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各类艺术展厅、文创市集、研学讲座等精彩云集。
最原汁原味的粮仓 / 渭塘粮仓
渭塘,因长江浊流与阳澄清流在此交汇,泾渭分明而得名,又称“渭泾塘”,是有名的“中国淡水珍珠之乡”。这里的粮仓保留着本真的模样,根据造型可分为两类,圆形的叫“土圆囤”或“砖圆仓”,长方形的叫“仓房”。
五座圆仓建于20世纪70年代,位于渭泾塘北岸,呈南北向分布。“一个大的砖圆仓能储15万斤的粮食,小的也能储10万斤左右。”年近70岁的原渭塘粮管所负责人介绍道。他见证了粮管所的兴衰,也记得当年交粮的热闹场景。
如今,砖圆仓北侧的两所仓房已完成改造。推门而入,旧时储粮的痕迹与现代休闲的氛围交融,让人眼前一亮,仿佛在时光的缝隙里,遇见了粮仓的过去与现在。
最值得期待的粮库 / 蓝·摩登时代
2024年,苏州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与江苏蓝园集团正式签约蓝·摩登时代(望亭红洋房及粮库)项目,为相城粮仓的“新生”添上了充满期待的一笔。
项目聚焦数字文化、文旅消费与艺术展览,依托运河、稻香文化,探索“文化+数字”“文化+旅游”“文化+艺术”等产业发展路径,打造多元化文旅消费新局面。
改造并没有抹去时间的痕迹
反而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历史
粮仓虽不再储粮
却仍在以另一种方式“滋养”这座城市
来源:今日相城
编辑:星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