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爱民
近日,一段多名峨眉山陪爬队员拉、背、扛、抱女游客协助登山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和热议。有网友质疑这样爬山的意义在哪里,还有部分网友质疑陪爬存在“擦边”嫌疑。8月27日,陪爬团队领队杨先生向红星新闻记者回应,陪爬队员不会主动去拉客人的手或者抱客人、背客人,只有在客人同意或者主动要求的情况下,才会提供帮助。(8月28日 大众网)
面对争议,陪爬团队领队杨先生反复强调“纯绿色服务”,凸显出新兴业态在探索中的谨慎与无奈。这一事件折射出陪爬经济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亟待以“红线思维”筑牢安全底线,守护其“绿色本质”,实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陪爬服务走红,其实是旅游消费升级与需求细分的产物。随着户外旅游的普及,游客不再满足于“打卡式”体验,而是追求安全、陪伴与情感共鸣。陪爬员提供路线规划、体力支持、情绪激励乃至文化讲解,让登山从单纯的体力挑战,升级为身心沉浸的旅程。对于独自登山者、体力不足者或追求情感支持的游客而言,陪爬填补了传统旅游服务的空白,成为旅游服务的新业态。
然而,争议与风险也如影随形。法律层面,若陪爬员擅自提供导游讲解或未取得资质从事商业活动,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与《导游管理条例》;安全层面,缺乏统一标准的体能要求、急救能力,以及口头协议下的权责不清,都可能埋下事故隐患。当服务内容突破“陪伴”本质,演变为“体力代劳”甚至“软色情服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岌岌可危。
陪爬的核心价值本应是安全陪伴与情感赋能,而非替代登山或打擦边球。守护陪爬经济的“绿色本质”,须以“红线思维”构建规则体系。
首要者,是明确法律边界与从业资质。景区可联合文旅部门制定准入标准,要求从业者通过体能、急救、服务礼仪等考核,并注册为正规户外运动服务人员。其次,需建立服务规范与合同约束。通过书面协议明确服务内容、责任划分及收费标准,杜绝口头约定下的纠纷。平台与景区还应完善保险机制,确保意外发生时权益有保障。此外,监管需“包容审慎”,在鼓励业态发展的同时,动态监测风险,及时制止越界行为。
任何新兴业态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规则的护航。以“红线思维”守护“绿色本质”,既是对游客安全的负责,也是对从业者的保护。当规则与温度并存,创新与秩序共生,陪爬经济方能行稳致远。
【欢迎投稿】
长沙晚报时评征稿,论时事热点,评社会万象。激浊扬清,扶正祛邪。择优刊发,优稿优酬。投稿邮箱:cswbplb@126.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