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正在修竹荷苑游玩。曾程 摄。
东南网8月28日讯(通讯员 付哲文 吴静)“第一次这么清晰地看到通心白莲从莲蓬到成品的全过程,原来这看似简单的步骤里藏着这么多门道,必须拍下来存着!”
盛夏时节,在三明市建宁县均口镇修竹荷苑莲文化展示馆的大厅里,一派热闹景象。剥壳、去膜、通心……通心白莲非遗制作工艺展示栏前挤满前来参观的游客,大家的目光紧紧追随着栏上的精美步骤图解,手机快门声此起彼伏。这热闹的一幕,不仅是游客对非遗技艺的好奇与探寻,更成为建宁文旅融合发展成果最生动的注脚。
自2025年以来,建宁县锚定“让文旅既有颜值更有内涵”的目标,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内核,全力推进A级旅游景区品质全方位升级。
“地域文化是文旅产业的‘根’与‘魂’,我们不想让游客只停留在‘走马观花看风景’,更希望他们能‘读懂建宁的故事’。”建宁县文旅局局长王君说。
非遗“植”景新体验
基于此,建宁重点打造“活力金铙健康同行”“建宁白莲:千年贡莲焕新韵”等“以文入景”工程,通过培育文旅新业态、丰富产品供给、延伸产业链等方式,持续激发文旅市场消费活力。
修竹荷苑景区就是建宁“以文入景”工程的首个示范点。
在这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宁通心白莲制作技艺被巧妙“植入”景区体验中,“非遗+旅游”“非遗+研学”“农业+旅游”的文章被做足做靓,原本单一的荷花观赏地,变成集文化传承、工艺展示、互动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观光园区。
“以前带孩子来,就是看看荷花,1个小时就走完了。现在孩子能亲手体验剥莲、去膜,还能了解通心白莲的历史,玩了3个小时都不想走,最后还买了莲子饼、鲜莲子,比单纯逛公园有意义多了。”来自三明市的游客张先生笑着说。
这样的体验升级,还直接带动景区消费的变化。据园区统计,“以文入景”工程开展后,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小时延长至3小时,二次消费占比也从30%提升至50%。
“延长停留时间,就是为了让游客有更多机会接触建宁的文化与特色产品;二次消费占比的提升,也证明我们的‘文化+旅游’模式真正戳中了游客的需求。”修竹荷苑景区负责人姚美玲说道。
“双”线联动促“双”赢
今年举办的第十届“为‘荷’而来”建莲文化旅游活动,更是将“以文入景”的理念推向高潮。
活动中专门设置“以文入景”打卡环节,在核心展区开设建宁通心白莲制作技艺现场展示台,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游客剥莲、通心,不少游客围在台前,跟着师傅的动作一步步尝试。
“刚学会了通心的小技巧,原来要顺着莲心的纹理轻轻推,才能既不破坏莲子,又能把心去干净,这手艺太考验耐心了!”体验完的游客王女士拿着自己剥好的莲子,迫不及待地向同伴展示,“这么有文化的东西,必须买两包正宗的建宁白莲带回家,给家人也讲讲这背后的故事。”
除了线下互动,活动还结合现代科技开设电商市集直播,主播们一边展示建莲干、莲子粉、莲子酥等产品,一边向镜头前的观众讲述建莲“千年贡莲”的历史——从宋代成为贡品,到如今成为非遗技艺,每一段故事都让线上观众听得入迷。
“我们不只是卖产品,更想通过直播,把建宁的莲文化‘送’到全国各地,让大家买莲子的时候,还能记住‘建宁’这个名字。”主播聂雨凌在直播中说道。
据统计,活动期间,“以文入景”环节的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突破226.7万次,全网曝光量达700万;电商市集直播中,建莲产品销售额达300万元,较平时增长150%,实现“文化出圈”与“经济增收”的双赢。
“‘以文入景’不是终点,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挖掘金铙山等景区的文化内涵,让更多地域文化‘活’在景区里、‘融’进旅游中,为建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王君对建宁县未来文旅发展充满期待。
如今,“以文入景”工程已成为建宁文旅发展的“新引擎”。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建宁县各重点景区客流持续火爆,全县国内旅游人数达204.13万人次,同比增长12.7%;国内游客旅游花费16.52亿元,同比增长14.5%,这一工程不仅提升了建宁文旅的核心竞争力,更通过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农业、文化、电商等多业态协同发展,让文旅产业交出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