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夜景。 记者 吴迪 摄
桥边音乐汇芭蕾舞专场亮相津湾广场。 记者 姚文生 摄
海河夜涌,桥影流光。
夕阳西下,天津海河上14座桥梁次第点亮,披上光影织就的华服,宛如跃动于河面的时空琴弦,书写着一部“桥见古今、光耀未来”的城市史诗。
从解放桥的光影流转中回望峥嵘岁月,于北安桥的神兽雕塑间见证鎏金璀璨;自大沽桥“日月同辉”的蓝白渐变,到永乐桥“天津之眼”的浪漫凝视——天津以桥为笔、以光为墨,将14座跨河桥梁幻化为“会呼吸、能感知、有温度”的智能生命体。这场以“一桥一景”为脉络的光影焕新,不仅重塑了城市天际线,更点亮了文旅夜经济。这座“因河而兴、因桥而美”的城市,正以跨越时空的“光影诗篇”,绘就一幅“近者悦、远者来”的动人画卷。
桥连古今 跨越时空的建筑交响
入夜后,海河光波荡漾,与沿岸高楼的光影交相辉映。当人们从北安桥的古典之美漫步至大沽桥的结构之美,再驻足于解放桥的力量之美,仿佛在翻阅一部立体的“桥梁美学史”。六百年津门风雨、中西文化碰撞、工业文明脉搏,在光影交错间澎湃不息。
天津的桥,从来不只是桥。
天津因水而兴,海河上的桥梁早已成为一种象征。这些桥梁不仅具备交通功能,更承载着天津的历史和文化。
它们是钢铁铸就的史诗,是海河之上的时光档案馆。
金汤桥铭刻着解放会师的历史风云,北安桥雕琢出中西交融的艺术图腾,大沽桥则以“日月同辉”的结构意象,诠释中国传统“阴阳和谐”的哲学智慧——它们共同构筑起恢弘的“天津桥博物馆”,每一座都是不可复制的时代孤品。
这些桥梁或见证重大历史事件,或代表特定时期的工程巅峰,或凝聚独特的美学追求,如同一部连贯的编年史,串联起天津从漕运码头迈向国际港口的壮阔历程。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赞叹道:“天津归来不看桥。”
“天津的最大特色在于其依河傍海的地理位置。这座城市与桥梁、海河的深厚渊源,铸就了其开放包容的独特气质。”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说。
今年,为迎接上合组织峰会,天津启动“一桥一景”灯光提升工程,海河沿线14座桥梁悉数披上光影“新装”。
75岁的河北区居民张浩在金钢桥边住了40年,早已习惯了它古朴的模样。改造之初,他曾表达过疑虑。但当试灯夜暖黄光从桥拱内侧投射,形成“金顶”视觉效果,在水中漾出“双桥映月”的意境时,他举着手机连连拍摄:“这光,竟唤醒了老桥的灵魂。”
年轻人用脚步投票。入夜后,进步桥畔聚满拍照的情侣。冷白光与淡蓝光带如银河倾泻,桥体宛若未来之舟。这种“少即是多”的光影哲学,尤其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社交媒体上“进步桥未来感”话题阅读量突破800万。
光影焕新 科技赋能的文化叙事
天津的桥梁焕新,远不止于视觉盛宴。
当游客沉醉于光影表演时,一套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慧系统,正悄然将传统桥梁升级为与城市同频共振的智能体。今年,天津构建起覆盖桥梁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养体系,为全球城市桥梁管理提供“天津方案”。
“以前桥梁检测要靠老师傅敲敲打打,现在靠数据。”市道桥中心设施管理科工程师曹继伟说。通过桥梁动态监测系统,海河部分桥梁部署的571个传感器实时回传数据,桥梁设施状态从“定期体检”升级为“全天候监护”。
在今年的夜景灯光提升改造中,海河沿线14座桥梁全面接入了全市夜景灯光智能控制平台,实现了全市夜景灯光统一启闭,同时还增设了无人机巡检,准确巡查高层楼宇灯光运行状况,发现问题精准快速处置。
绿色理念贯穿于细节之中:部分新建桥梁采用耐候钢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后期维护成本;桥梁灯光控制在3000K以下色温,避免对海河鱼类造成光污染。这一系列“绿色建管”举措,既满足当代使用需求,更惠及子孙后代。
此次灯光升级远非寻常的“亮化工程”,而是一场融汇光学工程、数字艺术与文化溯源的跨界交响。
在此次光影焕新中,技术与艺术深度交织。灯光设计摒弃了过往对楼体画面的过度追求,转而以简洁、功能化的光影语言,呼应海河蜿蜒灵动的形态与韵味。通过单灯精准控制,楼群灯光如呼吸般富有韵律,在极简中蕴藏无限意境,展现出生动而恢弘的整体联动效果。
“我们不是给桥‘化妆’,而是帮它们找回神韵。”灯光设计师暴光向记者阐释了他的设计理念。他的团队对每座桥的材质、色彩、结构进行光谱分析,定制专属“光配方”:大光明桥的汉白玉雕塑采用高显色性的LED灯光,精准凸显其每一处细腻质感;金钢桥的钢结构加装滤光片消除眩光;进步桥的流线灯带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强化列车的行驶感。“要让光成为建筑语言的翻译官。”他说。
凭借科学精准的光学调度与艺术灵感的深度浸润,天津的“桥夜景”既有机融入城市“T字轴”灯光脉络,又焕发出每座桥梁独有的美学性格,规避了“千桥一面”的单调困局。
精准的光语,最终雕琢出每座桥梁不可复制的光影人格。
科技温度,终要抵达人心。
诗意与理性在此交融,游客不仅驻足流连,更愿深度体验——最新数据显示,数字化光影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5分钟延长至90分钟,二次消费比例提升至68%。
未来已来,天津正积极布局更前沿的桥梁科技场景,这些创新不仅将巩固天津在“桥梁4.0”时代的领先地位,也为全球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提供重要借鉴。
桥城共生 光影织就的城市天际线
光影为笔,点亮城市。当夜幕低垂,海河两岸的灯光陆续绽放光芒,津城霓虹璀璨。桥梁与沿岸建筑形成立体空间对话,强化了“桥城共生”的城市格局。
“黄昏与夜幕交接时的海河太美了!摩天轮的视角真是绝了。”日落时分,“掐点儿”到达“天津之眼”摩天轮顶端的北京游客陈静用相机将绝美的晚霞收入镜头。
从空中俯视美丽津城,在火烧云的映衬下,低层建筑与高层大楼交相辉映,形成梯度分明、层次丰富的滨水天际线;遥遥可望五大道和意式风情区,原汁原味的老建筑依稀如旧,统一的檐口高度设计,保持了整体风貌的和谐与统一;海河两岸,津门津塔等标志性建筑矗立,一座座形态各异的桥梁次第排开……天津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特色美景,像一幅画卷,随着海河水的流淌铺陈而去。
2024年,全球著名建筑设计杂志《建筑文摘》揭晓了全球17个“最美城市天际线”榜单,香港、上海和天津脱颖而出。这份令人瞩目的名单还囊括了曼哈顿、迪拜、东京、悉尼等众多国际知名城市。
“‘天津之眼’摩天轮横跨海河永乐桥之上,是世界唯一实现‘桥轮合一’的建筑景观。今年,‘天津之眼’摩天轮实施了景区灯光提升改造工程,希望通过绚丽多彩的灯光效果,打造海河上一道更加亮丽的风景。”天津永乐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振然介绍,通过景区内外焕新,带给游客更好的游览体验。
“太有创意了,跨河建设、桥轮合一,将观光与交通功能完美结合,这样的景观值得一辈子留存在记忆里。”前不久来天津参加“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的哈萨克斯坦“欧亚世界”公共基金会主席爱德华·波列塔耶夫在夜游海河时表达了他对天津的桥的喜爱。
夜游海河是独属于天津的城市浪漫。
暮色四合,海河两岸的高楼巨幕上,中欧班列、天津港等元素“灯光秀”轮番上演。游船划过,搅碎一河星辉。
今年,海河沿线灯光景观全面提升,打造海河IP,升级的海河游船融合天津传统曲艺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听相声、看表演。中外游客每到天津,多会选择乘坐海河游船,沉浸式感受两岸的曼妙夜韵,感知天津“不夜城”的别样风景。
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学部副秘书长阿克马尔·涅马托夫手机不离手,“咔嚓咔嚓”地拍个不停,他说:“真是太美了,这里既有大都市的繁华与现代,又有古老文化的底蕴与厚重;既有高楼大厦的雄伟与壮观,又有一桥一景的诗情与画意。这样的夜晚令人陶醉,很享受。”
这个暑期,海河游船共接待游客33万多人次,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桥边音乐 越夜越美的浪漫津城
夜幕降临,海河两岸华灯初上,霓虹璀璨。当悠扬的乐章回荡在河畔,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展现着独特的风情与魅力。
以“桥”为媒,以“河”为卷,天津,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
去年4月,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市、区各部门策划推出了“‘桥’见海河,邂逅浪漫”——桥边音乐汇系列活动,截至去年底,100场演出、400万人次参与的惊艳答卷,让海河化身流动的艺术长廊,以“一桥一景一主题”的巧思,刷新了城市文化IP的想象力。
“对比其他城市的草地音乐会等室外演出形式,天津桥边音乐汇更凸显出独特的魅力。天津有独一无二的桥梁,每一座桥梁都有各自的故事与内涵,这是其他城市无法复制的天然优势,音乐与桥梁的完美融合。”天津交响乐团副团长、首席大提琴演奏家张洪鲲表示。
今年,这场城市艺术盛典以“海河之夜”为主题焕新回归,打造“桥边音乐汇+舞蹈秀+非遗展”的三维艺术矩阵、架起不同地域文化交流桥梁、壮大演出阵容、共造城市记忆、形成文旅共生体,以“五大维度升级”开启城市文化叙事的新篇章。
桥边音乐汇奏响动人旋律,桥边舞蹈秀舞动津城律动,桥边非遗展则诉说着天津六百年的厚重底蕴。
以桥为媒,“阳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
“音乐厅中,观众是屏息的聆听者;海河边,观众早已成为这首城市交响的一部分。”天津交响乐团钢琴演奏家张乐与乐团也曾在海河畔演出,当《黄河》的熟悉旋律在桥边响起,当观众齐声合唱的热烈场景映入眼帘,坐在钢琴前的张乐感受到的是“双向奔赴”的互动,也是在音乐厅的舞台上无法想象的震撼。
在沿海河6个城区桥边水畔的16处场地,来自全市专业艺术院团、艺术院校、高校、群众艺术馆等众多艺术团体参与演出,群星璀璨汇聚海河两岸,以城市为底色,以美桥为背景,以音乐为载体,让海河夜景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线。
一桥一景,光影诗篇。天津的夜,因桥而灵动,因光而璀璨。
(记者 雷风雨 廖晨霞 记者 吴迪 姚文生 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