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温暖的灯光次第点亮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信步其间,可见两侧古建筑的飞檐翘角在灯影中轻轻摇曳,砖缝间的岁月痕迹被柔光晕染,愈发显得韵味悠长。
游客驻足观赏成语灯帘。
踏入回车巷,青石板路反射着灯盏的静谧,巷北一侧静静伫立着几个灯箱,其中“负荆请罪”的画面尤为动人:蔺相如手持书卷,眉宇从容;廉颇赤膊负荆,目光恳切。千年的历史典故被灯光悄然“唤醒”,轻轻叩击游人的心灵。
与之相邻的灯箱依次铺展着“毛遂自荐”“一言九鼎”等故事,精练的文字辅以细腻插画,吸引不少游客驻足细品。
“妈妈,这位叔叔为什么不穿上衣,背上还绑着树枝呀?”五岁的奇奇仰起小脸,指着“负荆请罪”的画面发问。李女士俯身轻声解释:“这是古人最真诚的道歉方式。大将军廉颇意识到自己错怪了蔺相如,便以背负荆条的方式请罪。后来,他们成为好朋友,一起守护自己的国家。”
一问一答间,古老的故事如涓涓细流注入孩子心田。周围游客也放慢脚步,重温这段将相和的佳话。
沿南区主街北行,一面近十米长的“成语灯帘”成为街区一道璀璨的文化印记。“胡服骑射”“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上百个与邯郸渊源深厚的成语发光字牌错落排列,流光溢彩中透出庄重。灯帘旁的古槐树下,环树围挡上也镌刻着成语,游客或俯身细读,或拍照留念,将这份文化韵味永久定格。
“早就听说邯郸是‘成语之都’,可亲眼见到这么多成语以光影艺术呈现,还是被震撼到了!”来自河南安阳的张先生举着相机,镜头从灯帘扫到古槐围挡,语气里满是赞叹,“把传统文化融入城市夜景,既好看又能学知识,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
不止光影里是成语,漫步街区,每一步都可能与成语“撞个满怀”。在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台前,围拢着不少观众。匠人指尖翻飞,正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等故事巧妙融入手作艺术之中。
邯郸道成语墙。
行至街区入口,“成语知识问答”活动正在热闹进行。十几名小朋友排起长队,脸上写满期待。“请说出五个与邯郸有关的成语。”主持人话音刚落,8岁的家琪立即举手应答:“邯郸学步、负荆请罪、胡服骑射、毛遂自荐、围魏救赵。”清晰流畅的回答引来阵阵掌声。
小游客在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现场参与成语问答。
随后,“‘胡服骑射’的主人公是谁?”“‘纸上谈兵’讲的是谁的故事?”等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应答。清脆的童声与阵阵欢笑交织在一起,浓郁的文化氛围随之弥漫开来。
“我们通过这类轻松有趣的互动,让家长和孩子在玩中学,真正读懂成语背后的故事。”活动发起人、中西经典教育成语文化项目负责人袁胜介绍,今年五月线下答题活动推出,线上直播同步开通,吸引了全国各地观众积极参与,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两万人。线上线下联动,不仅拓宽了参与渠道,也让邯郸的成语文化走出街区、走向全国,成为传播这座城市文化魅力的独特窗口。
回车巷的成语灯箱。
夜色渐浓,邯郸道上依旧人流如织。未来,这里将推出成语主题表演、沉浸式情景剧等更多精彩内容,让每一个走进邯郸道的人,都能更深入地认识这座“成语之都”。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薛雅兰/文 郝群英/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