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刷朋友圈,我握着手机的手突然有点凉——隔壁宝妈晒出北欧极光下孩子举着热可可的照片,配文“追光之旅圆满结束”,而自家娃此刻正蜷在沙发上,怀里抱着猫,嘴里还叼着半块饼干,含糊地说:“妈妈,明天能去楼下公园喂鱼吗?”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困扰。
最近家长群里都在传一张“暑期带娃旅游鄙视链金字塔”,像根刺一样扎在每个家长心里:
顶端是北欧追极光、非洲看动物迁徙的“终极玩家”,中间是国内西北草原、三亚沙滩的“精致游”,底层则是“送回老家当留守儿童”或“商场半日游蹭空调”的“凑数党”。
有人调侃,现在带娃暑假不晒个“高端定位”,都不好意思在家长群发言——就像小时候比谁的铅笔盒更高级,只不过现在换成了“带娃旅行的档次”。
我有个闺蜜,原本计划带孩子去青岛看海,结果看到同事晒出日本迪士尼的烟花照,立刻改了行程订了东京的机票。
事后她跟我说:“怕孩子被同学笑话没去过迪士尼,毕竟现在家长都在比这个。”
可孩子到了东京,最开心的不是迪士尼的烟花,而是在便利店买了个会发光的冰淇淋,举着跑了三条街,嘴里喊着:“妈妈,你看,冰淇淋在发光!”
其实,孩子们的世界从来没有“鄙视链”。
楼下幼儿园的张老师说,开学第一天孩子们聊暑假,最热闹的不是谁去了国外,而是小宇举着自己画的《西瓜成长日记》说:“我在奶奶家种了西瓜,现在西瓜藤都结小西瓜了,比我的拳头还小!”
还有朵朵拽着自己的小裙子说:“我跟爷爷去地里捉了一只大螳螂,装在瓶子里养了一周,它还吃了我喂的虫子!”
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兴奋点从来不是“我去了哪里”,而是“我经历了什么”。
我邻居阿姨的孙子,暑假没去任何“高端景点”,每天跟着阿姨去社区图书馆读绘本,下午去公园认植物。
现在孙子看到路边的草就蹲下来,指着说:“奶奶,这是狗尾巴草吗?我在图书馆的书里见过!”
阿姨笑着说:“比去三亚晒黑强多了,现在他看到什么都想问问,像个小问号。”
老话说:“穷养儿富养女”,可现在变成了“富养暑假”,好像花的钱越多,孩子的暑假就越有意义。
可心理学专家说:“儿童的快乐来自于新奇的体验,而不是价格标签。”
就像我家娃,上次去老家奶奶家,跟着爷爷去地里摘黄瓜,回来跟我说:“妈妈,黄瓜藤上有刺,爷爷说要小心,不然会扎手。”
眼睛亮得像星星,比上次去迪士尼玩得还开心。
其实,这都是商家制造的焦虑。什么“暑假不旅行,孩子会落后”“高端旅行提升孩子视野”,说到底就是想让家长掏钱包。
可真正的“见过世面”,不是去过多少个国家,而是知道水稻是怎么长的,知道星星为什么会闪,知道妈妈做的红烧肉比外面的西餐好吃。
就像我家娃,上次吃着奶奶做的手擀面,说:“妈妈,奶奶做的面比外面的意大利面好吃,因为里面有奶奶的味道。”
昨天晚上,我跟娃坐在阳台吃西瓜,他指着天上的星星说:“妈妈,爷爷说星星是奶奶的眼睛,奶奶在天上看着我们。”
我突然想起,去年带他去三亚,他最开心的不是沙滩上的贝壳,而是在酒店楼下的泳池里跟小朋友打水仗,溅得浑身湿透,却笑着喊:“妈妈,你来追我呀!”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的“暑期带娃旅游鄙视链”,不过是大人的虚荣心在作祟。
孩子们要的从来不是“高端旅行”,而是“妈妈陪我”——陪我去楼下公园喂鱼,陪我去图书馆读绘本,陪我去厨房学做一道菜,甚至陪我跟猫抢逗猫棒。
这个暑假,你要不要放下手机,跟孩子一起去楼下公园喂鱼?
要不要跟孩子一起去图书馆读一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要不要跟孩子一起去厨房学做一道番茄炒蛋?
毕竟,温暖的童年记忆,从来不是用价格标签标注的,而是用陪伴和爱写成的。
就像我家娃今天早上说的:“妈妈,我们明天去公园喂鱼吧,我想带面包给小鱼吃,上次的面包小鱼很喜欢。”
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说:“好啊,明天早上我们早点起来,去买新鲜的面包,再带个小桶,装小鱼的照片。”
其实,孩子的快乐很简单,只是我们大人把它复杂化了。
下次再看到朋友圈的“高端旅行”照片,不妨笑着点个赞,然后转身对孩子说:“宝贝,我们明天去公园玩好不好?”
因为你知道,孩子的童年里,最珍贵的不是“北欧极光”,而是“妈妈陪我”。
你说,对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