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传说中炎帝神农氏发现“嘉谷”、教民耕种、开创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神奇地方。耒水、耒山,都因神农及其后裔在此制作耒耜而得名。
“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改楚之尾地,设郴县,属长沙郡。“郴”字篆体为“林邑”,由“林”邑”两字组成,意为“林中之城”,是为“郴”名之始。自秦代以来,一直为郡、州、府、县的治所。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文人毓秀之所”。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称湖南的南大门。
1994年12月,设立地级郴州市。郴州市现辖两区(北湖、苏仙)、一市(资兴)、八县(桂阳、永兴、宜章、嘉禾、临武、汝城、安仁、桂东)。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是汝城、宜章、临武三县。
1928年1月,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近800人,继续南昌起义未竞之业,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湘南起义。
湘南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历时最长、参加入数最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武装起义。它开创了武装起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并举的崭新局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的关键一步,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郴州市湘南起义纪念塔:

萧克撰写的湘南起义纪念塔铭文:

朱德、胡少海智取宜章城
1927年11月底,朱德、陈毅等人召开汝城会议,定下了湘南起义的计划。计划未及实施,12月上旬朱德接广东省委指示,南下去支援广州起义。
油画《广州起义》:

部队行至粤北,广州起义已经失败。朱德部遂移驻广东韶关犁铺头进行休整。之后再次进入湘南。1928年1月,蒋介石安插在范石生部队中的亲信告发了朱范合作事宜。蒋介石命令范石生就地解决朱德部队,范石生却通知朱德迅速撤离,并给予朱德部队大批物资。
此时,出身宜章富豪家庭的国民党军官胡少海,因厌恶国民党军队而率部投奔朱德。在宜章县委的策划下,胡少海利用自己国民党副团长的身份,先行带部队进入县城。

胡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加上胡少海的军官身份,宜章县县长杨孝斌亲自出城迎接,为起义部队打开了方便之门。随后,朱德化名“团长王楷”,率领主力部队进入县城,起义部队兵不血刃地控制了县城的各个重要据点。
朱德则以团长“王楷”(由字“玉阶”转化而来)之名进入宜章城:

当天晚上,杨孝斌与宜章县各级官员、地方乡绅等设宴款待朱德等人。在宴席进行到高潮时,起义部队突然行动,将这些官员和乡绅全部控制起来,并迅速打开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革命同志。
这情节,像不像是三流编剧整出来的?——偏偏这是真的。
蜡像场景《朱德智取宜章城》:

郴州市湘南起义纪念馆:

起义军使用的手摇发电机:

起义部队使用的武器与旗帜:

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
智取宜章城,标志着湘南起义初战告捷。因时近年关,人称“年关暴动”。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城关镇,原为清顺治十年(1653年)所建宜章守备署,1919年改为县立女子学校。
湘南年关暴动纪念馆:

湘南年关暴动指挥部旧址:

旧址入口处有一水井,曾是朱德取水饮马处:

旧址为四栋两层建筑物的四合院,一栋在坪东,一栋在坪西,相互对峙着。

中坪北面原有一栋简易楼房,楼下有两耳房和一厅堂。中厅是起义指挥部及朱德、陈毅等的住房,两侧为红军战士营房。1979年对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按原貌作了复制陈列,现已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朱德的卧室:

指挥部会议室:

战士营房:

湘南年关暴动领导人群像:

年关暴动之后,朱德率部北上攻占郴州,革命烈火迅速蔓延到湘粤边十余县的广大地区,参加起义的群众达几十万人,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3、第4、第7师和两个独立团,在郴州建立了湘南工农民主政府。
1928年4月,朱德率湘南起义部队和工农武装一万余人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胜利会师。

湘南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领导土地革命运动,进行根据地建设,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积累了直接、鲜活、丰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正确的革命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