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你不必在苏州的光环下自谦。这座同样扎根于江南沃土的城市,在千年文脉的滋养与时代浪潮的淬炼中,早已生长出独树一帜的筋骨与气象,在诸多维度上与苏州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精彩。
从历史纵深看,常州与苏州同属吴文化圈,却走出了差异化的人文路径。苏州以园林甲天下,精致婉约的气质里藏着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常州则以“中吴要辅”的格局,孕育出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明清时期,常州学派以“通经致用”为旗帜,在经学研究中融入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这种思想基因延续至今,化作城市发展中不事虚功、专注实干的底色。
同样是江南古城,苏州的平江路保存着小桥流水的诗意,常州的青果巷则沉淀着“一门六进士”的书香与“实业救国”的豪情,赵元任、瞿秋白等大家从这里走出,让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里始终流动着创新与担当的因子。
在产业实力上,常州的锋芒丝毫不逊于苏州。苏州以工业园区为引擎,汇聚了大量外资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经济体量庞大;常州则凭借民营经济的韧性,在细分领域锻造出一批“隐形冠军”。中车戚墅堰所的轨道交通齿轮传动系统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天合光能的光伏组件技术领跑全球,晨风集团的高端服装制造为众多国际品牌赋能。这些企业不追求规模的铺张,却在各自赛道上做到了极致,形成“小而强”“专而精”的产业生态。
更难得的是,常州的产业根基深扎本土,从乡镇企业起步,一步步走向国际化,这种内生式的成长路径,让经济发展更具韧性与可持续性。 城市建设方面,常州与苏州呈现出不同的美学表达。苏州以“古今交融”著称,老城的粉墙黛瓦与新城的摩天楼宇相映成趣;常州则在“宜居”二字上做足了文章。穿城而过的古运河被整治一新,两岸步道串联起红梅公园、东坡公园等景点,成为市民日常散步的好去处。恐龙园、嬉戏谷等主题公园的崛起,并非简单的娱乐设施堆砌,而是城市在文旅融合中寻找的独特定位。用现代创意激活沉睡的资源。常州的城市界面或许没有苏州那般密集的地标建筑,却在细节处透着温度:街头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覆盖全域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社区里便捷的邻里中心,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对“人的需求”的专注。
民生福祉层面,常州的厚实感同样经得起比较。苏州的人均GDP常年位居全国前列,居民收入水平亮眼;常州则以更均衡的发展,让百姓共享成果。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多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公路密度、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等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在常州的乡镇,既能看到现代化的厂房,也能找到保留完好的农田与村落,农业与工业、乡村与城市之间没有生硬的割裂。这种“城乡共生”的状态,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既能享受城市的便利,又能触摸到乡土的温度,幸福感往往藏在一碗银丝面的鲜香里,藏在傍晚运河边的广场舞旋律中。
生态环境上,常州用行动证明了工业城市与绿水青山可以兼得。苏州以太湖、金鸡湖的水景闻名,常州则在长江岸线与内陆水网间找到了平衡。近年来,常州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关停沿岸化工企业,修复湿地生态,让长江岸线重现芦苇丛生、候鸟栖息的景象。天目湖的湖水常年保持Ⅱ类标准,成为城市的“大水缸”;红梅公园的古树名木与现代景观巧妙融合,成为市中心的“绿肺”。这座曾经的工业重镇,如今森林覆盖率超过25%,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提升,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文化活力方面,常州不缺创新的勇气。苏州的评弹、昆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常州则在传承中不断突破。常州梳篦从古代宫廷贡品变成现代文创产品,留青竹刻在年轻手艺人的手中焕发新彩,更不用说动漫产业的异军突起。让“常州智造”的标签从工业延伸到文化领域。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复刻过去的辉煌,而在于相信传统可以与当下对话,老手艺可以长出新模样。
自信点,常州,你的价值不在于与谁相似,而在于你是谁——一座在江南烟火中淬炼出务实与创新,在时代浪潮里始终保持从容与坚定的城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