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绝域
大漠黄沙与戈壁在此相拥
这里是终点
铭刻“春风不度”的传说
这里是起点
承载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千年对话
这里有记忆
驼铃回响、铁血坚守、石油奔涌
……
这里是《我们的漫漫雄关》第四站
被誉为“丝路咽喉”的
玉门关
当风沙掩埋汉唐的蹄印
当输油管道取代丝绸商旅
这座被吟唱千年的关隘
为何在中国的众多雄关中尤为瞩目?
一起前往
踏寻答案
01
春风难度
关隘何以矗立千年
甘肃省敦煌市西北90千米
汉玉门关遗址
孤峙于无际的戈壁滩上
玉门关始设于汉武帝元封年间
初设于酒泉郡境内
后两次西迁至敦煌西北
(手机横屏查看图片)
矗立于戈壁荒漠中的玉门关 摄影:邢建民
自古以来
脚下的这片土地
植被稀少、沙石遍地、黄沙侵袭
春风似乎真的未曾吹拂这里
唐代诗人王之涣笔下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有以物咏志之意
却也是对此间气候特点的
客观描述
借助卫星视角,我们得以洞察
玉门关坐落于中国极旱地带——
河西走廊的西陲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加之地形阻隔
加剧了干旱
玉门关遗址真彩卫星云图 供图: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东面
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跋山涉水
被贺兰山、阴山等山脉层层阻隔
到玉门关时已所剩无几
南面
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
被青藏高原完全阻隔
玉门关所处地理位置 来源:天地图
西面
源自大西洋的水汽更鞭长莫及
最远只能在天山下停留脚步
图为贺兰山、青藏高原和天山 摄影:东墨 刘跃
在玉门关一带
温暖潮湿的“春风”难以一见
而只有从蒙古高原南下的冷空气
畅通无阻
库木塔格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与腾格里沙漠对其呈合围之势
这里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蒸发量却高达降水量的百倍
库木塔格沙漠的风刃将大地 蚀 刻为雅丹群像 和沙鸣山 摄影:王珂
那么
玉门关为何设立于此?
缺水,也因为水
南望祁连山
巍峨山体以逾四千米的海拔
截 获东南季风带来的残存水汽
祁连山脉,自西北向东南走向横跨 青海省 东北部与 甘肃 省西部边境,海拔4000至6000米,是我 国 境内主要 山脉 之一。摄影:走向山野
积雪凝冰
终年累积为数千条冰川
祁连山脉共有冰川3306条,图为云端视角下祁连山之巅的冰川 摄影:空杯0519
冰雪消融和自然降水共同作用
汇成黑河、石羊河、疏勒河
汇流于戈壁荒漠
哺育生灵
玉门关北靠疏勒河故道
南邻彼时尚未干涸的罗布泊
在这里
控制了水源就等于掐住了命脉
“疏勒”一词最早起源于西域的疏勒国,含有“水浊”之意,其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托勒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疏勒河 故道位于玉门关北侧 150公里处, 是古代玉门关运转的生命线、交通线和防线。 驻守军队、迁徙人员、马匹的饮水以及农业屯田的灌溉,都极度依赖疏勒河及其支流的水源。摄影:澜杰
疏勒河
以水为命脉
维系着玉门关千年来的存续
图为疏勒河下游 来源:甘肃省水利厅
一水一关
在荒漠中结成生死同契的依存
02
以关为锁
丝路兴衰共休戚
从东汉至宋
玉门关随丝绸之路的兴衰
屡经废弃与重建
如今
昔日的汉关旧址
现存边长约25米
残高近10米的方形夯土城堡
航拍小方盘城遗址(汉玉门关遗址)摄影:邢建民
但在丝路兴盛之时
一句“孤城遥望玉门关”
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尽了敦煌郡龙勒县境内
两座雄关之重要
当时
中原与西域交通
莫不取道两关
玉门关与阳关均为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玉门关为北道咽喉,阳关处南道要冲,古人西出常于此饯别,故有“阳关三叠”之叹。两关相望,见证千年丝路繁华与沧桑。制图:卜钰
从高空俯瞰
河西走廊不仅是一条串联东西的通道
它处于重要的“十字路口”
向东,是中原大地
往北,直抵蒙古高原
朝西,通向广袤西域
向南,则伸向青藏高原
河西走廊所处地理位置 制图:杜星澍 卜钰
图中绿色线路为古丝绸之路 图片来源:天地图
这条走廊深刻影响着
中国乃至东亚及中亚文明的历史
多个族群曾在此碰撞交锋
中西文明在此交汇融合
这里曾是烽火最为密集的地带
也是经济活动最为繁盛的商道
玉门关控扼河西走廊最西端
其战略价值与文化象征意义
在我国古代中原文明的边防体系中
堪称独树一帜
图片从上至下分别为张掖骆驼城遗址、嘉峪关悬壁长城、张掖兔儿墩烽燧 摄影:东墨
西汉初年
雄踞北方蒙古草原的匈奴部落
入侵河西为据
屡屡侵犯汉王朝边境
汉武帝遂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其后三度兴师北击匈奴
终扫清边患
始设玉门关
开辟丝绸之路
东汉班超经玉门关出使西域 来源:视觉中国
军事上,它雄踞要冲
遏制外敌入侵
是固若金汤的前沿堡垒
曾见证多次关键远征
赵破奴率军出关破车师
李广利两伐大宛
窦固北击匈奴
班超出使西域
皆自玉门关誓师西进
大方盘城遗址又名河仓城,为汉代至魏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军需仓库,曾用于存储粮草兵器,支撑玉门关、阳关守备。摄影:邢建民
旌旗卷风,铁马踏沙
千百年来
戍边将士镇守于此
不惧苦寒,以血肉筑成边陲长城
无数描绘沙场
咏叹风物、歌咏民情的边塞诗篇
在此间荡气回肠
诗词文学中,“玉门关”已然成为边塞意象。它常被用作象征边疆戍守的艰苦环境、寄托着将士的思乡之情。仅唐诗中咏及玉门关的多达一百多首。图为小方盘城遗址(玉门关遗址)《凉州词》诗词墙 摄影:邢建民
作为丝路咽喉、西域门户
玉门关肩负征税缉私的责任
商旅驼队从这里出发
载着丝绸、茶叶、瓷器与文明
走向遥远的罗马
至盛唐
丝绸之路终成举世瞩目的国际通道
玉门关商旅不绝
僧侣使节穿梭往来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手机横屏查看图片)
唐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来源:视觉中国
元朝之后
丝路渐衰,驼铃声渐稀
玉门关终遭废弃
空余残垣立风沙
犹忆千载驼铃遥
03
玉门油田
抗战时期的能源脊梁
守家卫国
战斗不止在前线
其实,早在西晋时代
《博物志》中就记载
此处“山南有石山出泉,
县人谓之石漆”的情景
清朝时
当地百姓已有用“石漆”
燃烧照明的记录
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陕北地区的人民,就知道漂浮在水面上的石油具有可燃性。明、清时期,当地人已经由过去露头采油发展到凿井采油,并把石油采集后用作点灯照明。来源:网络
1921年
地质学家谢家荣前往玉门进行勘探
提交了关于玉门石油资源状况的报告
打破了当时西方对中国无石油的偏见
但在当时
国民政府并未对开发玉门油田
给予足够重视
1921年,谢家荣在玉门调查石油地质并发表《甘肃玉门石油报告》,这是我国地质学者首次勘探石油。图为青年时的谢家荣 来源: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
1938年
抗日战争烽火连天
沿海地区相继沦陷
彼时的中国
长期依赖“洋油”的工业与运输业
因海运中断已陷入“油荒”
为解燃眉之急
国民党政府决定立刻开发
甘肃玉门油田
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中国沿海工业基地相对沦陷。为满足抗战对工业品的需求,甘肃成为国民政府进行建设和力促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图为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来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玉门油田筹办之初
苦于设备不足
重庆方面拟从陕甘宁边区政府所辖的
陕北延长油矿
拆迁两部钻机开发玉门油田
正值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之时
周恩来亲自批示
合作拆运陕北石油钻机
并抽调物资与延长油矿工人
全力支持玉门油田开发
为了开发玉门油田,在周恩来的关心协调下调运了延长油田的两部钻机。此图为1939年3月抵运玉门的第一部顿钻 来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
冒着-20℃的严寒
地质专家孙健初手指冻僵
仍在戈壁中测绘
石油工人们手拉肩扛运钢架
在日军轰炸间隙抢钻油井
玉门油矿区位于甘肃酒泉戈壁腹地,站在玉门油田石油河大峡谷向对面望去,陡峭的乱石坡上有一排油矿工人曾经居住的窑洞,可想当时生产条件的艰苦。摄影:邢建民
1939年8月11日
当老君庙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时
整个河西走廊
仿佛都能听见工人们呐喊出的
“一滴汽油一滴血”
玉门油田老君庙一号井遗址 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玉门油田的运输线
南起云南昆明
北达新疆乌苏
公路干线长达5000公里
抗战期间
四川、甘肃、陕西、新疆
及宁夏、青海部分区域
凡所用油皆赖其供应
1942年,民工在川陕公路用人力车运石油 供图:杨耀健
1943年
日军企图强渡风陵渡入侵陕西
因玉门油田提供充足汽油
运输部门及时将苏联支援的大炮
从新疆运到前线
阻止了日军进攻
1944年
美国空军飞机使用玉门油田的汽油
从成都起飞轰炸日本东京
和被日军占领的唐山林西发电厂
给予日寇有力打击
1944年,美军轰炸日本东京(资料图片)
同时
这里培养的石油工业队伍
也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基础
04
气象春风
全方位赋能玉门故地
新中国成立后
在党的领导下
玉门油田揭开了工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而在石油工人之外
另一支科技队伍来到这里
悄然扎根
……
他们建起专业的气象站和观测场
记录下每天的温湿度
他们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定期进行天气讨论分析
玉门油矿区气象工作人员正在记录百叶箱中的温湿度 供图:玉门市气象局
自1954年起
从未间断的坚持
化作一册册连续完整的
气象监测、气候资料
为玉门油田乃至玉门市的发展
铺就一层气象底色
玉门油矿区气象工作人员用PC-1500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供图:玉门市气象局
如今的河西走廊上
不仅仅有历史的回响
在敦煌
智慧气象系统实时追踪大漠天气
精准预报沙尘与晴雨
为游客定制出行建议
莫高窟、月牙泉畔
电子屏与手机推送及时提示天气变化
让丝路之旅安心亦舒心
敦煌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景区架设气象监测设备并布设天气预报电子屏 供图:敦煌市气象局
在玉门油田
气象服务融入生产血脉
基于七十余年气候资料
油田气象站精准预测极端天气
保障钻井、运输安全运行
风电与光伏新能源布局
更凭气候数据优化调度
绿色转型步履稳健
在甘肃省玉门市东镇光电产业园内,荒凉的戈壁滩上矗立着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摄影:林子霏
聚焦挖掘气候资源
促进文物保护
赋能全域旅游
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玉门关故地
从不缺少气象科技的“春风”
从戍边烽燧到能矿重镇
故事更迭
其魂不改
开拓、坚韧,奉献、超越
此地,薪火永传
下一关
不见,不散
系列简介
一座关隘,半部历史,半部地理。东亚季风区的地理气候特征,促使多样的中华文明诞生于广袤的农耕、农牧区,而文明的交融与碰撞,则形成了“关隘”这一文化符号——它不仅是军事防御的“地理密码”,也是季风区农耕文明与自然气候交织演进的见证者。
雄关险隘,作为不能忘却的纪念,更在于80多年前的烽火中,见证了那段中华儿女团结御侮的不屈历史……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跟着气象记者看中国》推出《我们的雄关漫漫》特别报道,六路记者穿越重重关隘,全景展现中国地理、气候与文明演进中的精神坐标,讲述那些历史经纬下的故事。
支持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甘肃省气象局 酒泉市气象局 敦煌市气象局 玉门市气象局
策划: 段昊书 卜钰 姜虹 崔国辉
作者:卜钰 倪永强
摄影:邢建民
内容支持:黄武斌 秦霞 于亚楠
编辑: 卜钰 邢建民 魏思静
审核:段昊书 叶海英
审读:邵俊年
监制:李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