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邓州市赵集镇程苗营前苗自然村西北角,有一座不大的关公庙,没啥名气,说不定好多人都不知道它在哪儿。可它却是我们村的文化记号,一直记在我心里头萦绕。
这座关公庙离我家老宅子不到一百米,每次回去,看见它安安静静立在那儿,心里总有点儿不一样的感觉。我不信神也不拜佛,也很少进庙里,但它就像邻居似的,天天跟俺家老宅子作伴,让我不得不对它怀着敬重,就想进去看看究竟。
听老辈人说,以前这儿就有座小庙,不知道啥时候给毁了。现在这三间大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盖的,青砖灰瓦,看着就厚实、有老味儿。大殿正中间塑着关公像,他坐在高台上,手里握着宝剑,红脸蛋儿上眼神亮得很,长长的胡子耷拉着,身上披着绿袍子,特别威严。两边各站着一名武将,估摸着就是周仓和关平了。左边那白脸将军手里捧着金印,右边黑脸将军握着大刀,规规矩矩站在关公旁边。大殿东边是老君的塑像,西边是火星爷的塑像,比关公像小一些。东西山墙上画着关公骑马打仗的壁画,看着挺热闹。
后来,大殿前面盖了东西厢房和一个庙门,凑成了一个小院子。厢房各有两间,东厢房里供着观音菩萨和送子娘娘,西厢房里供着祖师爷和土地爷。这儿主要是祭关公,但也供着别的神仙,能满足不同香客的心愿。每逢过年过节,总有不少人来这儿烧香跪拜,求个平安吉祥。
在大殿走廊的右边,立着一块关公庙会的纪念碑,是 2001 年正月二十三日竖的。碑的两边刻着一副对联:“英雄浩气震九州,志士精神传千古。” 碑中间的文字写着:近些年程苗村人敢闯敢干,搞校油泵的生意,出去打工、做买卖的人遍布全国…… 大家都愿意出钱,还凑钱请人来唱戏……
这话一点儿不假,程苗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做校油泵的生意,才几十年的工夫,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有的还把生意做到了国外。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这行,成了远近皆知的“校油泵村”村,村民都富了起来,过上了小康日子。
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是关公的生日,也是这儿的庙会日。一到这天,就得连唱三天大戏,附近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往这儿赶,挤着看个热闹。小商贩们也瞅准了机会,在这儿摆起摊子卖东西,吃的、用的、玩的,啥都有,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有人卖些花卉苗木,透着股生气。
早年间,就是二十世纪初那阵儿,每逢庙会,这儿更是挤得水泄不通,人来人往的特别热闹。还有人支起大铁锅,熬起糊辣汤,炸起油条,香味儿能飘出老远,闻着就让人流口水。后来村里把庙会改到了三月十八,会场也挪到了程苗营中间的南北大道上,成了物资交流大会,这关公庙跟前才慢慢冷清下来。不过近几年,每逢正月二十三,庙会负责人还是会在庙前组织唱大戏,这么一来,就有了一年办一次庙会、唱两次戏的稀罕事儿。
这关公庙待在村边,安安静静地守着日子,就像蹲在时光里似的,记录着村民的喜乐人生和悲欢离合。有一天上午我刚回老家,就看见一辆小轿车慢慢开到庙跟前,下来几个人,穿着打扮都挺讲究,看着像是特意来的香客。没一会儿,有个村干部也骑着摩托车赶来了,领着他们进了庙。听附近人说他们是来烧香还愿的。我当时就琢磨,这小庙哪来这么大的吸引力?能让素不相识的人不管路远路近,都特意跑过来恭恭敬敬地祭拜?后来又一想,这哪是什么 "玄乎" 事儿。咱们普通人过日子,谁心里没点盼头?盼着家人平安,盼着生意顺顺当当,盼着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些藏在心里的念想,总得找个地方寄托。
关公在大伙儿心里,是讲义气、有担当的英雄,把心愿跟他说说,就像找到了个靠谱的 "靠山"。心里有了这份期许,干活就有了奔头,不管是出门跑生意还是在家过日子,都能踏踏实实往前奔。等日子真过顺了,心愿成真了,自然就想着来庙里拜拜,既是感谢这份心里的依托,也是给往后的日子再添份底气。说到底,大伙儿拜的不只是神像,更是对好日子的念想,是心里那份踏实的盼头啊。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每到春节前,庙会负责人都会找父亲给关公庙写对联。有一年春节,我没事转到庙这儿,正好看见父亲写的对联,内容我还记得:“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 父亲的字写得又洒脱又有劲儿,看着就像是一口气写完的。当时我还拍了几张照片存在电脑里,可现在怎么找也找不着了。没能把父亲的墨迹留下来,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挺遗憾的。“人生一刹那,往事越千年。” 家乡这座小关公庙,不仅让人想起好多过去的事儿,心里有说不完的滋味,还总牵着我的心,让我不管走多远,都惦记着家乡,忘不了这份浓浓的乡愁。
作者:刘梦楼,现在邓州市古城街道办事处工作,邓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从小热爱文学,爱好写作,工作之余,练笔不辍。人生无常,生活艰辛,且行且珍惜。
声明:此文转载自网络,旨在展现邓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谨此向作者致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