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夏,有一处景区被称为民族建筑艺术博览园、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它就是临夏市八坊十三巷。这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铺展着一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荣的壮丽画卷。近年来,景区深入探索“文旅+民族团结”创新路径,让古老街巷在保护与开发中焕发新生,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引擎,绽放出民族团结幸福花。
文旅融合焕发街区新生机
面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改善民生的双重课题,景区开启以文旅融合为导向的创新发展之路,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精心修复与改造街巷,并注入现代旅游元素和业态。
“近两年,实施了八坊十三巷夜景亮化与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在保护原有建筑风貌和街巷格局的前提下,智能化改造红水河畔7条古巷,新增非遗传承展示馆2处,引入AR数字导览系统,游客通过手机客户端就可沉浸式体验街区的历史变迁。”景区管理负责人马超介绍说。
如今的八坊十三巷,青砖黛瓦、雕梁画栋的古朴院落与创意小店、特色民宿、民族美食坊相得益彰。游客既可以欣赏精美的砖雕、木雕和彩绘等传统艺术,也可沉浸式体验回族宴席曲、河州平弦和蛋雕、泥塑及彩陶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八坊十三巷从封闭的传统居住区,蜕变为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文化体验空间。
据临夏市文旅部门统计,通过景区持续提升改造,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有效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创业,实现文化保护、旅游发展、民生改善及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多赢局面。
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我与藏族合伙人共同经营店铺,将藏族装饰元素与回族接待礼仪相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小店。我们是跨民族合作创业,这几年在做生意或生活中不仅相处得融洽,也方便接待不同民族的顾客。”景区“撒尔塔”民俗店铺的回族负责人马艾由布说。
八坊十三巷最动人的风景不仅是物质空间的美丽蜕变,还是其间洋溢的民族团结之情。长期以来,回、汉、东乡、保安和撒拉族等多民族的群众在此比邻而居、和睦相处,共同经营生活,创造了丰富多彩、交融互鉴的文化氛围,一砖一瓦都讲述着民族团结的悠久传统,为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奠定坚实的历史文化根基。这里是各民族文化的“展示窗”和“交融地”,游客可以在美食街品尝手抓羊肉、发子面肠,也可以欣赏各族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每逢节假日,各民族的歌舞表演、民俗活动轮番上演,成为各族群众共享共乐的文化盛宴。
这里是各民族交往的“连心桥”。许多原本居住于此的回族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经营特色店铺参与到旅游发展中,他们热情好客,向游客讲述本地的历史与文化。来自其他地区的各族经营者也入驻街区,带来了新的创意和产品。本地居民与外来经营者与游客之间,在日常的生意往来与文化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这里是民族团结教育的“活课堂”。八坊十三巷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示范单位。景区通过设立宣传栏、讲述民族团结故事及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将民族团结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游览体验之中,让游客在领略民族风情之余,深度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
民族团结的优秀典范
八坊十三巷的创新实践,为全州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例,创新性地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全过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临夏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路径。
通过建立“民族团结+”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与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深度融合。创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组织各族群众共同参与传统节庆、文化展示、美食制作等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加深民族感情。
创新推出“民族团结体验游”线路,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亲身感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魅力,通过互动体验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同,这些创新举措让民族团结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为当地提供了宝贵经验。
如今,八坊十三巷已成为临夏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在这里,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愈加和谐。未来,临夏市八坊十三巷景区将继续深化示范效应,不断丰富“文旅+民族团结”的内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河州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记 者:马正兰
编 辑:田玉燕
主 编:覃 霞 责编:马志涛
总监制:陈克义 监制:姬 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