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关帝城夜景
清徐关帝城
——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
曲志榕/文
暑假里,五岁的小孙子从北京回到太原,带他出去玩成了我的头等大事。近处的山西省图书馆文源馆绘本部去了几次,迎泽公园儿童乐园也玩过了,稍远处的华宇儿童游乐堡更是常客。几番下来,“再去哪儿玩”倒成了难题。
8月14日傍晚,他爷爷忽然想起,曾听人说清徐有个三国城值得一去,就去那儿看看,说走就走,立刻开车带着小孙子出发。跟着导航指引,半小时后便抵达了目的地,到了才知不是三国城,而是关帝城。
夜幕降临,灯火勾勒下的关帝城巍然矗立。城门楼采用明清宫廷式样,双层重檐歇山顶,飞檐如翼,装饰其上的彩灯流光溢彩,光耀夺目。厚重的特制砖城墙更显沉稳大气,引人注目。抬眼细看,城门楼正中高悬的牌匾却写着“山西会馆”四个字,心中不禁一怔:这难道与山西会馆董事长高绍军先生有关?
白天,我刚和他一同参加了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会上他被选举为新一届副主席,而我被聘任为荣誉顾问。带着疑问,我给他发了条微信询问。他当即回复确认,这正是他领导团队在原三国演义城基础上重新打造的关帝城。依照他的建议,我们参观了山西会馆发展历程展览,对他倾心投入的这份事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高绍军先生现任山西会馆董事长、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2025年再次当选)以及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名誉副馆长。作为非遗保护的实业家与践行者,他始终以行动诠释对传统文化的深切敬意与担当。
在山西省民协的交流群中,常能见到高绍军先生分享他奔波于非遗保护与餐饮事业一线的动态。其孜孜不倦、屡创佳绩的奋斗姿态,令人由衷钦佩。
几年前,他曾带领民协主席团成员参观文庙,那里有他数十年来从各地抢救征集回来的大量文化遗产——包括古牌匾、木构古建筑构件,以及完整迁移保护的濒拆四合院、石雕狮子等,数量之巨、品类之丰,堪称叹为观止。这些实物不仅见证历史,更凝聚着他宏阔的文化视野与不计投入的奉献精神。
在非遗保护方面,高绍军先生做出了三项突破性贡献: 一是濒危文物抢救:他构建起“晋商非遗基因库”,自筹资金抢救保护七十余间晋商老宅,收集明清商号匾额逾一千二百块(其中国宝级文物三十余块),以及石雕、木雕、砖雕等各类文物一万余件; 二是活态传承:将非遗元素有机融入餐饮生态链,实现文化在实用中的延续; 三是推动非遗可持续传承,被誉为“让灰烬里的晋商记忆重生”的第一人,也有人称他是“将酒楼变为非遗方舟”的开创者。
高绍军先生以实业家的魄力与文化人的情怀,走出了一条融合保护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非遗传承之路。
夜幕低垂,关帝城内灯火斑斓,明亮迷人。我们仨走在非遗美食街上,小孙孙放开我的手,在干净的青石板路上蹦跳不停,一会儿指着檐角悬挂的灯笼惊呼,一会儿又蹲下来抚摸旧时玩耍,十分快乐。
循着诱人的香气,我们在非遗特色美食街一家一家看过去,陆续品尝了地道的“清徐灌肠”“柳林碗托”,而更多精美小吃却只能看,却吃不下了。非遗美食街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是一次生动的山西饮食文化体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每一间店铺,都采用了高绍军先生从民间精心抢救收集而来的完整木构建筑构件进行移建重组。这些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业态融合,使店铺外观既保留了古朴韵味,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走过美食街,来到关帝城内重修后的关帝庙,这是城内的核心建筑,采用仿明清皇宫式样,重檐歇山顶,金黄琉璃瓦,夜幕下明亮的灯点亮轮廓,显得尤为宏伟庄严。殿内宽大肃穆,中间供奉着关羽像,四周墙上有彩绘,讲的是三国故事,四周展柜里的内容是一篇篇三国故事,虽然小孙孙对“关公”的故事还不甚了解,但他被殿内庄严的氛围、精美的壁画以及高大的塑像所吸引,仰着小脑袋好奇地张望。
在关公庙对面建有仿古大戏台,城内游客陆陆续续已在戏台下的座位上坐下,看台上演员唱民歌、唱戏曲,当晚还有山西会馆李琨主持的相亲节目,十分热闹,小孙孙坐在台下看得十分专注。演艺活动,让古意新韵的戏台焕发出新的活力。我忽而想到中正天街邢建国主席办的广受好评的好悦来剧场和博继春主席组织的演出,如果在关帝城也有那样的小剧场,演出曲艺节目、歌舞节目,一定会红火吧。
关帝庙一侧有一片石雕群,天色晚了,不能细看,这关帝城来一次不够,留着念想,下次再来。
回程的路上,小孙孙已经有些倦意,却仍扒着车窗回头望去,嘴里嘟囔着:“那个大大的城,亮亮的,我还没玩够呢。”
余兴未尽,童声袅袅。这个夜晚,不仅是一片灯光一座城,更是一颗文化的种子,悄无声息地落进了一个五岁孩子的梦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