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门 见 闻
柴峰/文
学习强国平台:2025年5月19日下午,习近平主席视察了洛阳龙门石窟。察看石窟整体布局风貌和代表性窟龛、造像,同现场的文物工作者亲切交流。他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守护文化根脉,推动文明薪火相传指明了方向。
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便踏上了前往龙门的行程。游龙门石窟,领略千年石刻魅力。寻溯中华文明,树立文化自信。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山谷,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伊河平缓地流淌前行,水面上泛着粼粼波光,袅袅水雾将相对而出的青山渲染的如同水墨丹青,别有一番韵味。点缀在伊河两岸石崖上的2345个窟龛,2860多品碑刻题记,60余座佛塔,11万尊造像令人心神向往。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316-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石刻造像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而做为北魏和唐前期的国都,洛阳佛教窟龛造像样式,堪称皇家石窟艺术精品,成为当时各地艺术家竞相效仿的楷模。
龙门由大禹在治水中开凿。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形成了一片汪洋,那时洪水泛滥,百姓穷困不堪,溺死者甚多。为消除洪水给人带来的灾难,让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有了大禹“凿伊阙,通龙门”之举。禹率众凿开龙门山,伊水得以从中间向北流出,形成现在的东西两山:东称香山,西继续称龙门山。由于石窟佛龛的大量开凿,也有了东山石窟、西山石窟之称。
“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两山对峙,曾经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伊水从中穿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便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宮殿城门正对着伊阙,古代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遂称之为“龙门”,延用至今。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明、清等朝代,一直持续营造达1400余年之久。这些石刻内容题材丰富,闻名于世。不仅是佛教艺术宝库,更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武则天时期达到鼎盛,创造了最具代表性的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矗立在唐高宗为太宗李世民追福开凿的皇家功德大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佛龛,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群雕,颇具大唐风范。是唐代雕刻艺术的杰出展示。佛龛南北宽34米,东西深39米。龛内雕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9尊大像。 主尊卢舍那大佛高达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耳长1.9米。
身披袈裟,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微翘,略带笑意; 弟子迦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文殊、普贤二菩萨端庄矜持;二天王 戚眉怒目;金刚力士威武雄健。显示岀盛唐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在雕造此大像龛时,武则天以皇后身份捐赠脂粉钱二万贯,折合现人民币600万元。佛龛门前大道上热闹非凡,前来 参观的人最多,可谓人流如织,川流不息。跟随拥挤的人群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卢舍那大佛庄严法相赫然映入眼帘。这座瑰丽无比、气势磅礴的巨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慈悲地注视着芸芸众生。阳光透过山间的缝隙洒在佛面上,眉宇间流转着端庄慈和,那微微上扬的嘴角仿佛正在讲述着盛唐时期的辉煌。工匠们以极其精湛的技艺,将武则天容仪与佛的慈悲巧妙完美地融合,既饱含了佛家普度众生的宏愿,又渗入着人世权倾天下的庄严。精心成就的这尊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伟大典范,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游客驻脚凝视,欣赏雕刻艺术的精妙,无数镁光灯闪烁不停,纷纷在这里拍照、录像,定格千年石窟魅力,留下永恒的记忆。
禹王池在山麓一侧,长8.80米,宽6米。池边石栏上雕刻着精美的龙纹。池畔古柏苍劲挺拔,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耸立的古碑上记载着历代修建的经过,字迹虽已模糊,却依然能辨认出那些虔诚的祈愿。泉水自石穴中汨汨涌出,终年温热不竭。池中央立一造型奇特的巨石,称石砭,或石笋、剑石,太湖石质,大禹开凿龙门时所用。池中的泉水一年四季恒温摄氏26度,长年水温23度左右,水质蕴含丰富矿物质元素。据说此乃大禹劈开龙门山疏导洪水时留下的神迹。泉水清澈,水波轻漾,水势盛,景色美。更有锦鲤悠然游戈,对往来游人早已习以为常。游客赤足濯水,笑语喧哗。大禹治水的浩荡功业如今化作一泓温润,供寻常旅人洗去风尘。崇高最终化为凡俗的慰藉,这大概便是 时间形成的最朴素寓言。
漫步在龙门石窟的栈道上,指尖轻轻抚过斑驳的石壁,那些深浅不一的凿痕仿佛还带着古代工匠们的体温。细看那些佛像的衣纹褶皱,流畅的如同被风吹动的絲绸,谁能想到这是用最原始的铁凿一点一点雕琢而成?在宾阳中洞,释加牟尼佛的背光上雕刻着精美的火焰花纹,每一道纹路都经过精心设计,在阳光下闪烁着流动的光彩。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第一窟”,是龙门开窟最早、时间延续最长且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洞内有各种造像佛龛多达1000余个,秀骨清像的佛像造形具有显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北魏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石窟。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有19品在古阳洞中。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从2860多块题记中精选了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龙门二十品。它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字型端正大方,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阳洞里的造像尤为特别,这里的佛像面容清瘦,衣纹厚重,典型的北魏风格。最令人惊叹的是洞顶那朵巨大的莲花浮雕,层层花瓣舒展绽放,中心莲蓬上的莲子粒粒分明。仰望这朵千年莲花,仿佛能闻到淡淡的檀香。
而到了唐代的万佛洞,风格为之一变,佛像体态丰腴,衣饰华美。洞内密密麻麻雕刻着15000余尊小佛,每一尊的高度仅有4厘米,眉眼清晰,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阳光透过洞口照射进来,在无数小佛身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宛若佛光普照。最让人惊奇的是洞顶上的莲花藻井,中心刻着一个旋转的“卍”字纹,象征着佛法无边。这个符号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显示出古人精湛无比的雕刻艺术。
洞顶环绕莲花周围的是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 , 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 和内道场智运禅师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 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园润 ,两肩宽厚,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背后还有52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坐有一位供应菩萨。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6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 形曲线。
在药方洞门口,我驻足良久。这个洞的墙壁上刻满了唐代的药方,从治疗头痛到接骨续筋,失音、恶刺甚至是霍乱、瘟疫等遗难杂症共计140余方,记录病例有40例,针灸疗法20种,涉及药物更是多达173种。这些药方、病例、药物及诊疗方法不仅记彔了古代的医疗智慧,更展现出佛教“普度众生”的慈悲精神。看着那些已经不夠清楚的字迹,想着千年前患者们在此寻求良方的场景,不禁感概万千。
走到奉先寺遗址前,这里曾经是龙门规模最大的木构建筑。虽然如今只剩下石砌的台基和基础,但从残存遗址仍能想见当年的宏伟壮观。站在台基上向西望去,卢舍那大佛正好映入眼球,想必当年在此举行法会时,僧众们抬头就能望见大佛慈悲的目光。
步入宾阳三洞,这是龙门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洞内光线幽暗,需要借助手电才能看清那些精美的浮雕。北壁的“皇帝礼佛图”尤为珍贵,北魏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着衮服,在侍从的簇拥下虔诚礼佛。其衣着造型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古代服饰仪仗的宝贵资料。南壁的“皇后礼佛图”中,文昭皇后凤冠霞帔,衣袂飘飘,尽显北魏皇室崇佛时的盛况。
在莲花洞前,我被那铺满整个洞顶的莲花浮雕深深吸引。每一片花辨都雕刻的细致入微,中心莲蓬上的莲子清晰可数。更称奇的是,这些莲花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呈现出从花苞到盛放时的不同形态,组合成一幅生动的“莲花化生”图景。站在洞中仰望,仿佛置身于一片盛开的莲花池下。
莲花是佛教像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装饰。莲花洞中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风自如。洞内正壁雕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为释加牟尼立像,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是释加牟尼的游说像,即释加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鼻高,胸部简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佛像,仅有2厘米高,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维妙维肖。
古阳洞北的“飞天”浮雕是龙门石窟的瑰宝之一。这些飞天身姿轻盈,衣带当风,有的手捧供品,有的演奏乐器,在祥云间自由翱翔。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飞天的面容都带着恬静的微笑,正享受着极乐世界自在的逍遥。她们飘舞的衣袂线条流畅自然,让人几乎能感受到清风拂过的痕迹。
潜溪寺是龙门最幽静的去处之一,这里远离主景区,游人稀少,只有潺潺的溪水声相伴。寺后的石窟上刻着历代文人的题咏,有些字迹已经漫漶难辨。坐在溪边的石头上小憩,清风徐来竹影翩跹,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午后阳光斜照。我沿着伊河东岸的小径缓步前行,前往游人较少的东山石窟。这里的洞窟虽然规模不及西山,却保存着许多独特的艺术珍品。路过一座桥时,桥下溪水淙淙,几尾小鱼在清澈的水中游戈,阳光透过水面,在溪底的石头上投下摇曳的光点。东山石窟与西山石窟隔河相望,佛龛佛像遍布山崖,不同时期的造像风格在这里交相辉映。有的佛像庄严肃穆,有的菩萨温柔慈悲,还有力士金刚怒目圆睁。每一尊造像都是那个时代的艺术结晶,表述着人们对信仰的虔诚与美的追求。
看经寺是东山最大的洞窟,这里曾经是用来诵读佛经的场所。洞窟正中的立柱上雕刻着精美的盘龙纹,龙身蜿蜓盘旋,鳞片清晰可见。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壁的“维摩诘经变”浮雕,画面中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正在论道,周围环绕着听法的菩萨、天王和比丘。人物神态各异,有的凝神静听,有的若有所悟,展现出古代艺术家高超的人物刻画能力。
在看经寺北侧,有《龙门铭碑》,宋真宗游龙门时赠书刻碑,刻于北宋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3月。此碑与龙门西山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之碑》并称龙门书法艺术“双壁”。据宋史记载,北宋景德4年(公元1077年),宋真宗入西京拜先皇陵,游幸龙门,并亲自赠书刻碑。碑高175厘米,宽144厘米,正书13行,每行25字,共计325字。碑文用笔劲健,字形规整,北宋真宗对龙门风光给予了精辟的描述:“高阙巍峨,群山逶迤”,“结而为山,融而为谷”,“乃固王城,是通伊水,形胜居多,英灵萃止”。
在千手千眼观音洞,我被那尊独特的观音造像深深吸引。这尊观音像共有42臂,每只手掌中都刻有一只眼睛,像征着观音菩萨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救度众生。虽然历经岁月侵蚀,但造像慈悲庄严的气质依然清晰可感。洞顶的飞天浮雕保存完好,他们手持各种乐器,仿佛正在演奏天籁之音。
走到擂鼓台遗址,这里是古代用来报时的场所。站在台基上俯瞰,整个龙门景区尽收眼底。伊河如一条玉带蜿蜒流淌,两岸石窟星罗棋布。这片山水与人文完美融合的景观,凝聚着数十代人的智慧与心血。古人在创造这些艺术杰作时,或许没有想到它们会跨越千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但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台边立着一块古碑,记载着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此饮酒赋诗的往事。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毗卢遮那佛,意为日,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迦坐于0.9米髙的须弥台座之上。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座上,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一尊4臂11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园形台座上。
白园静卧琵琶峰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此十八载,直至终老。园中古柏参天,森森枝叶遮蔽天日,宛如诗人身后留下的连绵荫凉。会昌6年,(公元864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傍,墓冢朴素,碑上刻着他那首《琵琶行》中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默立片刻,踯躅于碑前,仿佛听见了浔阳江头那支裂帛的琵琶,千年悲欢,竟穿越时空,在寂静的园中重新响起。园中有一株白居易亲手植的银杏,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在阳光中投下婆娑树影。
白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1961年,国务院公佈白居易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青谷区位于两山之间,有白池、听伊亭、石板桥、松竹和白莲。乐天堂依山傍水,内有大寺人白居易的汉白玉塑像,瞻仰书中走出的文人风情。依山而建的百米诗廊,陈列有白居易诗歌27首,妙笔生花,风格各异。在这里既可回味在课本上读到过的白居易传世名作,又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
香山寺就在白园不远之侧,寺中钟声悠远沉厚,在香山与龙门山之间回荡不息。钟声里,古寺显出几声清寂,好像钟声夲身是光阴的刻度,一声一声,度着世间的生灭与轮回。寺内藏有蒋宋别墅,如今空寂无人,唯留楼阁庭院,它如同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站在那儿,却恍然生出一种奇异之感,隔着一道山梁,一边是诗人长眠的寂静,另一边却是曾经短暂住过搅动风云的人物。历史在此处交错,生与死、喧哗与寂灭,仅隔着一道山梁的距离。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盛唐时皇家寺院。印度高僧地婆诃罗修行高深,于唐高宗晚期及武则天时期,翻译了10多部佛经,深得武则天尊崇和礼遇。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地婆诃罗圆寂,武则天十分悲痛,将其葬于“龙门山之阳、伊水之左”,也就是当代的龙门石窟东山南麓。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命名香山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文坛故事,武则天命随行官员即兴赋诗,以锦袍做为赏赐。左史东方虬率先完成《咏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获赐锦袍。但随后宋之问献上长达42句的《龙门应制》,诗中极力赞颂武后出游盛况,如“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等句,被武则天及群臣评为“文理兼美”,于是命上官婉儿下阶夺过东方虬手中的锦袍,转赐宋之问。文苑典故,广为流传。
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9月,高宗弘历到中岳封禅,至洛阳巡游龙门香山寺,感怀赋诗,称颂香山寺曰:“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首诗被镌刻在石碑上,并建御碑亭。该御碑亭位于香山寺东南侧,已有200多年历史,这首诗赞颂了香山寺及美丽的伊阙风貌,并在最后一句流露出对白居易的敬佩之情“虑输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展现了一代君主谦逊的品格。乾隆碑上的这首诗除了可以欣赏到行、草的书法艺术,可进一步了解一代帝王的谦虚品质,也是对后人的鞭策。
洛阳市政府在香山寺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使千年古刹放异彩,成为充满魅力的一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新景点。
龙门大桥犹如腾飞的巨龙,卧波伊阙,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发生之地,古朴典雅,雄伟秀丽。天堑变通途,是游客往来西山石窟、东山香山寺、白园的核心通道。仿隋赵州桥建,大桥全长303.8米,两岸引线长1309米,桥面车道净宽10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5米,整体为3孔空腹石拱桥,主孔跨径90米,两边孔跨径各60米,1962年峻工通车,两端各有6米石拱做为桥下立交通道。其中,西侧桥下的石拱处是龙门景区入口,陈毅元帅亲笔题写的“龍門”二字,苍劲有力,气势宏伟。龙门大桥两边的桥栏上雕刻着300多个仿龙门石窟雕像。雕像造型选取至莲花洞、古阳洞等著名洞窟,吸引游客驻足观看。桥上行人、车辆奔流不息。古今景象在此相映生辉。
龙门大桥雄伟壮观,典雅凝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虽历经60余年风吹雨打,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貌。
在龙门石拱桥“牵手”下,龙门石窟、香山寺、白园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站在石拱桥上,西山巍巍,白园幽幽,水声潺潺,好似置身人间仙境。
伊水澹澹,自南而北。乘座游轮漂浮在水面上,发动机的响声与流水相和,恍惚间犹如穿越了时空,河水清澈,碧波之上倒映着两岸的青山,山势如屏,石窟如星,山水共色。
仰首而望,石窟密如蜂房,佛像庄严,或坐或立,或慈或威,虽经风霜战火,眉目间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犹未消尽。
卢舍那大佛依然端坐,悲悯与威严融于一体,阳光掠过山脊,正好映在佛身,金光潋滟,好比真有一瞬,佛光普照,人心俱静。
用望远镜仔细观看石壁,斧凿之痕犹在,可想见当年工匠悬于半空,一锤一錾,将信仰刻进石头。
那些无头的造像,断臂的飞天,是岁月留下的疤痕,然而残破之中,气韵犹存,艺术的生命力竟比石头更为恒久。
眼观伊水,它不言不语,却见证了一切……帝王的宏愿、匠人的心血、战火的肆虐、以及今日游人的惊叹。水流千年却冲不走这石壁上的永恒微笑。
快下船了,心中忽悟:龙门石窟,非止是石头与佛的结合,实乃一条时间的河流。套着救生衣坐在游轮,刹那片刻,已游过了1500年的文明长河。佛在看水,水在看佛,而人在其中,得半刻清明,知自身之渺小。亦知文明之宏大。
伊河水依旧静静地流淌,倒映着两岸的青山与石窟。一群白露掠过水面,激起层层涟漪,增加了几分灵动,这景象想必与千年前并无二致,只是看风景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正如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自然永恒,艺术常存,而人类对美的感悟与追求,也将如同这伊河之水,永远奔流不息。
走在龙门镇诗街的石板路上,历代文人的诗句镌刻其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学大家的手笔在这里汇聚,乃文心凝聚之所。漫步其间,仿佛能听见古人的吟咏声在耳畔回响,街边的老茶馆里飘出的茶香,与墨香交织,让人不禁驻足品味: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浩荡,杜甫“会当凌绝顶”的孤高,宋代司马光“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深奥,字迹或遒劲或飘逸。然而游客的步履匆匆掠过,目光短暂停留,却难有半刻沉浸。街傍小贩的吆喝声裹挟着牡丹饼的醇香扑面而来,诗句的清高在现世的喧嚣,竟成了孤悬的标本。我停步于一面石刻前,手指抚过那些嵌入石头中的诗句,刻痕冰凉坚硬,而温热的指痕却已在诗行上悄然叠岀微亮光泽,诗在石上,亦在人手上,最重要的是文字的精魂留在人的心灵上。至此,可得一句诗而归,胜却人间无数瑰宝。
在参观过程中,最触动我的是那些古代工匠留下的题记。有些记录着开凿的年代,有些记载着供养人的心愿,还有些是工匠自己的署名。在火烧洞的角落里,我发现了一处特别的题记:“大业十二年四月八日,匠人张阿难凿”。这简短的几个字,让一个千年前的普通工匠形象跃然眼前。想着张阿难手持铁凿,在昏暗的洞窟中辛勤劳动的身影,不禁对那些无名的艺术创造者肃然起敬。
龙门石窟不仅展现了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也保存了大量古代社会生活的信息。看经寺的浮雕中,有表现民间百戏的场景;莲花洞的壁面上,雕刻着各种乐器的形象;在药方洞那些石刻药方更是直接服务于百姓生活。这些细节让我们窥视到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远比史书上的记载更生动具体。
龙门石窟历经千年沧桑的石刻艺术,之所以能夠打动今天的我们,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艺,更在于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古人对信仰的虔诚、对艺术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都通过这些冰冷的石头传递出永恒的温度。
这次龙门之行,收获的不仅是一张张照片,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那些穿越千年的艺术瑰宝,那些无名工匠的心血结晶,那些寄托着古人信仰与智慧的石刻,都将成为我生命中永不消逝的珍藏。
站在21世纪,回顾这些千年石刻,我不仅思考:古人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如何能创造如此精妙的艺术?他们对信仰的虔诚、对艺术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都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些石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像征。
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千年佛影是联络世界的纽带,龙门石窟一定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洛阳龙门石窟做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佛教艺术与历史价值,其未来发展将是一场科技与文明的深度对话。随着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精进,每一尊造像的细微裂痕都将会高精度存档。人工智能算法能预测风化趋势并能提前干预。虚拟现实技术让游客穿越时空,目睹古老石窟艺术的流光。人类用最前沿的技术守护最古老的虔诚,让千年艺术在现代科技与人文关怀中延续生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通过数字化管理,永久保存文化遗产基因,借助高科技,坚持保护与发展的精密平衡,让这片石头上的史诗持续闪耀于历史的星空。
公元2025年9月3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