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威宁自治县草海北坡生态公园内,一段轻快的吉他旋律从林间传来。树荫下,来自成都的王先生指尖轻跳,弹起彝族踢踏舞曲,琴声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
一曲终了,他笑着说:“原本只是路过草海,没想到一进来,脚步就慢了下来。这里适合听风、弹琴,更适合发呆。”去过全国三分之二城市的他,尤其偏爱草海特有的惬意:清晨推开房车门便能闻到松针的清香,林木葱郁、气温宜人,带来别样的舒适体验。
来自成都的王先生弹起彝族踢踏舞曲。
不远处,眉山的刘阿姨正在房车旁整理物品。这辆花费十三万元改造的“移动小家”,今年夏天载着她与老伴穿梭于四川凉山、乐山大瓦山、云南会泽等地,而让他们留恋、愿意多作停留的,还是草海北坡。
“没打算长住,只想找个舒服的地方歇歇脚,结果一到这儿,就不想赶路了,呆了快一个月了。”刘阿姨说,这里平均气温只有18℃,相比眉山三十多度的酷热,简直是天然空调,于是他们决定放缓节奏,真正体验“慢”下来的旅行。
来自眉山的刘阿姨正在房车旁整理物品。
“8月2日刚来时,停车场停满了房车,找车位就花了两个小时。现在开学,游客少了,公园更加清静。”她满意地说,“我们每天沿健步道散步,看看草海的水,吹吹山间的风,不急不赶,这才是度假。”
这份“慢”背后的舒适与惬意,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源于草海北坡一场历时多年的生态蜕变。“过去,这片区域石漠化严重,石头比土多,庄稼难生长,森林覆盖率不到10%。”草海保护区工作人员回忆道。
为重建这片生态屏障,2016年,当地政府将北坡植被恢复列为草海综合治理重点工程,秉持“先生态、次功能、后景观”的理念,陆续种植常绿针叶、阔叶和落叶阔叶三类树种,搭配多样灌木与观赏植被,逐渐为荒坡披上绿装。
草海北坡生态公园观景台。
如今,草海北坡森林植被提升至70%,从一度水土流失的“黄土坡”,转身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生态纽带”,融生态观光、康养休闲与自然教育于一体。
为让避暑游客住的舒心,当地部门有序规划了停车位、公共厕所、充电桩等基地配套设施,保障产品供给,打造了露营旅游休闲精品线路。
草海北坡生态公园露营点。
夕阳西下,湖波潋滟,绿意环绕。王先生再次弹起吉他,这一次是一首舒缓民谣;刘阿姨与老伴坐在房车外,翻看白日里拍摄的草海风光。
当绿意覆盖石漠,当生态修复为“慢”提供可能,草海北坡不再只是一处景点,更成为一种心境——让人愿意停下来,静听风吟,细品时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林元
编辑 金秋时
二审 王剑
三审 谢巍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