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景区创新打造“沙漠红色地标”到酒店深挖丝路文化内涵,从村镇移风易俗激活乡村振兴到校园非遗传承润泽学子心田……今年以来,敦煌市通过特色品牌塑造、资源整合联动、文化浸润赋能,构建起全域文明创建新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文明单位活力足
敦煌底蕴亮出来
游客同升国旗
全国文明单位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服务中心以“文明旅游”为品牌,创新打造鸣沙山月牙泉星空演唱活动现象级IP,使之成为景区引流利器。景区通过万人红歌联唱、共同托举巨幅国旗等形式,打造“沙漠中的红色地标”,成为全网最接地气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今年,景区举办“抖音落日合唱派对·五四青春场”引发全网关注,总曝光量突破12亿次。
全国文明单位敦煌丝路怡苑大酒店有限责任公司深挖敦煌文化内涵,打造敦煌文化墙、飞天藻井、敦煌壁画长廊等文化宣传阵地。在大厅、宴会厅、客房装修设计中,融入极具敦煌特色的艺术元素。从酒店命名到餐饮包厢、菜品设计,均以丝路文化为蓝本,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敦煌市各级文明单位突出行业特色与职业特点,积极打造融合敦煌文化元素的活动阵地,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文化交流讲座、敦煌文化自信讲堂、敦煌文化研学等活动。干部职工广泛参与,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又让文明创建与敦煌千年文化底蕴深度融合。
文明村镇新风劲
乡村振兴实起来
全国文明镇敦煌市月牙泉镇将厚养薄葬作为移风易俗核心抓手,构建起“政府引领+家庭示范”的推进体系。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典型家庭事迹、文化墙绘制乡土漫画等形式,引导群众跳出“比排场、讲阔气”的旧思维。
月牙泉镇兰州村金生莲家是厚养薄葬的典范。金生莲的大儿子黄英与母亲同住十年,阴雨天为母亲备好热敷袋,每日换着花样做饭,女儿们每周两次从市区返乡陪伴。今年,老人去世后,子女拒绝大摆宴席,仅邀请至亲参加葬礼,还采用环保丧葬用品,节省费用,为村民树立了榜样。
全国文明村敦煌市七里镇三号桥村以“三好家园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融合品牌为引领,创新组建民宿行业协会,激活32家民宿客栈、300余家商业门店资源,打造了民宿一条街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推出“非遗体验民宿”“亲子研学民宿”等主题业态,引入社会资本开发沉浸式农耕体验园等农文旅融合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致富碗”。
敦煌市各级文明村镇升级打造“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群团服务”综合体,通过功能融合,建成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于一体的高标准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链,持续涵养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齐全、公共服务完善、思想道德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乡村振兴文明乡风。
文明校园新风尚
文化传承润心田
“敦煌有礼·文化升学‘宴’”活动
全国文明校园敦煌中学依托“敦煌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敦煌诗词长廊、敦煌名人雕塑群等30余个文化景观小品。开设敦煌曲子戏、壁画修复等5个非遗社团,编印《我家在敦煌》《敦煌中学校园文化解读》等校本教材6本,每年举办艺术展览2场、文化讲座2期。今年7月,组织应届毕业生开展别开生面的“敦煌有礼·文化升学‘宴’”活动,以文明新风尚取代传统升学宴,为毕业学子送上了一份独特且意义深远的成长礼。
敦煌市各级文明校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青少年在思想引领、文化浸润、实践锻炼、心灵滋养中全面发展,将文化传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中渗透敦煌文化,在校园环境中展现敦煌元素,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文化体验,敦煌文化传承创新在各校园蔚然成风。(龚晓娥)
编辑:杨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