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浮山,位于淮河右岸安徽明光段。因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建浮山堰而出名。浮山堰处在淮河三峡中的第三个峡口浮山峡。记者第一次来到此处,便被这里的风景吸引。
每天都有许多货轮从浮山峡驶过。
浮山峡景色秀美人忘返
浮山位于明光市柳巷镇,浮山的北面紧邻淮河,每天被淮水冲刷,其它三面,原是淮水支流的环绕。西面是西小河从淮河向南流,往东冲连西藕塘,过小街北侧向东连接良冈湖,将浮山拱捧在水面上,过往船只和行人,总感觉,浮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一样,甚至有时还随风浪漂移,故而得名:浮山,古名临淮山。
浮山峡景色怡人。
据《太平寰宇记》载:“临淮山,俯临长淮。山下有水穴,淮水泛滥,其穴即高;水减,其穴还低。有似山浮,亦号浮山。”浮山下是淮河上的古渡要津,是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历史上,白居易、李绅、苏轼、秦观等历代文人墨客曾到此游览观赏,吟诗歌赋。苏轼登浮山后,为浮山之景所感动,作《濠州七绝•浮山洞》一诗:“人言洞府是鳌宫,升降随波与海通。共坐船中那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盛赞浮山之奇景。
浮山锁淮亭。
当地人介绍,浮山古时有八大景:灵岩寺晚钟,饮马池映月,钓鱼台垂竿,裂马缝藏蛟,风波亭览胜,仙人洞寻仙,西藕塘归舟,仙牛脚印怀古。
很遗憾,记者在探访中只看到灵岩寺遗址,再也听不到灵岩寺的晚钟。好在饮马池、裂马缝、仙人洞还都在,而且还有传说与故事。
浮山灵岩寺遗址。
当地人告诉记者,仙人洞在浮山北侧的峭壁下方,是地质变化自然形成的洞穴。从前,淮河没有两边的大堤,淮河是自西向东自然流淌的河道。河水流经仙人洞处,冲刷成一块平台。每至秋天和春天,人们常在洞口平台上驻足瞭望,歇息,观景。但很少有人敢进入仙人洞里。因为洞里常有大蛇、野兽、鸟雀栖息。据大胆进去过的人说,洞内墙壁上有壁画,多是仙女舞彩绸,仙界楼阁,民间的牛马羊狗等。
饮马池。
裂马缝在仙人洞东侧,由于靠近水边,山势陡峭,人迹罕至。山洞长约四余丈,宽约两丈,深两丈余,像一道暗巷道。连接山壁有一道向西的斜洞,阳光有时可以射进去。很早以前,这里藏栖着一条大蛇,俗称大蟒。大蟒蛇从未伤过人,也未吓过人,浮山人对大蟒蛇十分敬畏,称大蟒蛇为马,又称为蛟龙,称大蟒蛇栖息的山洞为大地的裂缝。故有:裂马缝藏蛟。
记者注意到,浮山上新建了一个小长城,高处是一个烽火台,有人说烽火台处原有一个亭子,是灵岩寺僧人和浮山百姓为纪念大诗人大文学家苏东坡到此一游而修建的。站在此处观淮河,淮水从西边弯弯曲曲的河道流淌过来,景色十分秀美,让人流连忘返。
浮山堰留下经验与教训
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了解到,浮山峡也是浮山堰遗址所在地。古代浮山堰属于军事设施,是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是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
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萧衍为夺回被北魏占据的寿阳(今安徽省寿县),派康绚(朱衣直阁将军转太子右卫)主持在浮山峡上筑坝壅水以倒灌寿阳城逼魏军撤退,以达到收回寿阳城目的。
浮山堰从明光浮山开始。
据史料记载,这淮河上首次拦河工程动用军民20万人施工。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今泗洪县潼河山),相距1600米。从两端开始填筑土方,准备在中间合龙。由于工程选址处于淮河下游,水流湍急,困难重重,浮山堰历时两年才最终建成。
该水利工程对魏军构成了严重威胁。蓄水不久,寿阳城即被水围困,魏军被迫弃城上山。浮山堰筑成后淮河被切断,上游数百里方圆内一片汪洋,水位还不断上涨,几乎与堰顶持平,随时都有溃堤危险,下游地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浮山峡景点。
虽有以水代兵工程,但梁军一方面对付魏军的骚扰,一方面要设法防洪,保护浮山堰安全,必须把淮河上游的水分流出去。于是梁军就利用魏军怕淹的心理,向魏军宣传说梁军不怕打仗,就怕有人把水泄掉。魏军果然中计,开始凿山泄水,于是浮山堰水库就有了两条溢洪道。其中一条在泗洪县峰山乡塔河村前,据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尚可看到遗迹。这两条溢洪道是我国水库建设史上的最早记载。虽然分流溢洪,但浮山堰依然难逃厄运。
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从夏历七月开始就大雨不停,淮河水位猛涨。最终,浮山堰只存在了短短4个月就被大水无情冲垮。据《资治通鉴卷一四八•梁纪四》中记载:“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万余口,皆漂入海。”浮山堰只剩下浮山南侧和巉山南角下的两段堰尾静静地卧在那里。
浮山望淮石。
浮山堰是浩大的拦水工程。它全长九里,堰底面宽一百四十丈,上面宽四十五丈,堰体高二十丈。它耗尽了梁国的财力,使梁国一蹶不振。梁武帝此后再也不敢用这种以水代兵之计了。
浮山堰这座“以水代兵”的军事工程的修建和溃坝,是一次由历史上统治者人为造成的水患,记录着南北朝军事史上的残酷与悲壮,而非真正意义上的造福于民水利工程,但是其修建体量和规模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一次明证。
浮山峡景色秀美。
历经千余年的风雨剥蚀与水流冲击,现在明光市淮河岸边仍然残留着两段古堰遗址。堰顶最宽处仍有近40米,堰高4米,堰顶最高处的高程为18米。2004年11月,浮山堰被明光市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对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战争和军事设施等具有重要意义。
淮水穿浮山峡而过。
虽然浮山堰终告失败,但是它也给人们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尤其为后代人兴修水利工程提供了不少借鉴。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 摄影报道
编辑 汪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