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暑期,烟台自然博物馆紧扣“办馆为民,服务至上”的办馆理念,围绕“行、游、吃、娱、休”等方面,实施全链条服务升级,努力打造市民“城市休闲厅”。7-8月累计接待游客达17.3万人次,同比增长26.6%,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8786人次,创历史新高,为广大市民和游客带来了全新的参观体验。


面对暑期客流高峰,博物馆将提升通行效率作为服务升级的首要任务。通过规范车辆单向通行路线、引入智慧出入管理系统,车辆通行效率较改造前高峰期提升30%;新增100多个停车位,有效缓解了节假日停车难题。同时,展厅出口无障碍通道拓宽至原来的2倍,方便携带婴儿车、行李的游客及老年群体、行动不便者通行。全新开放的北门入口,使步行游客可直接入馆,有效分流了主入口客流压力。


博物馆创新服务模式,对保安团队开展礼仪与专业知识专项培训,使其成功转型为“导服员”,不仅承担安保职责,还为游客提供咨询与指引服务。暑期累计提供超3万次咨询服务,成为馆内“移动服务站”。全新设计的导览图清晰标注各类功能区域,并推出3条不同时长的参观路线。标识系统全面升级,每日公益讲解增至4场,帮助游客深度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为解决游客用餐不便的痛点,博物馆在一楼引入“能量补给站”,提供咖啡、披萨、冰淇淋等轻食。许多家长表示:“带孩子看完展,来这里休息用餐非常方便,不用再奔波往返。”这项服务实现了“观展、休憩、用餐”无缝衔接,让惠民服务更具温度。



针对青少年群体,博物馆推出“远古生命”暑期元宇宙嘉年华,包括《古海传奇》《恐龙博物馆》AR数字体验项目,以及每日四场《恐龙时代》免费观影。全新打造的“鹦鹉螺科普营”教室每月开展不同主题互动活动,暑期共举办10场科普活动,吸引超360多组家庭参与。许多家长反馈:“这种‘玩中学、学中思’的方式,真正激发了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


借助北门开放契机,博物馆优化动线设计,实现“文化参观”与“自然休憩”无缝衔接。游客参观结束后,可直接通往滨海景观区,感受“馆内品文化、馆外赏海景”的独特体验。通过绿植补种、增设休闲座椅等环境优化措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加惬意的休憩空间。
此次全链条服务升级,是烟台自然博物馆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从“行”得通畅到“游”得便捷,从“吃”得贴心到“娱”得有趣,再到“休”得惬意,博物馆成功打造了集文化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元空间,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