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荆山与涂山位于蚌埠市怀远县境内,两山隔河相峙,淮水穿流而过,向蚌埠城方向而去,此处便是淮河三峡第二峡的荆山峡。夏末秋初时节,记者前往探访,看到这里古迹众多,大禹在此治水的相关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淮水从荆山峡穿过。
荆涂山上景观众多
涂山为古涂山氏国所在地,位于蚌埠西郊,淮河东岸。听说涂山顶上有一个禹王宫,记者从山脚下拾级而上,上到半山坡,就看到有一处用石头堆起来的“山门”,上面写有“涂山”二字,西侧远处便是荆山,弯曲的淮水从两山之间穿过,似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当地一名游客介绍,这里便是荆山峡。
站在涂山上看荆山峡。
传说在尧舜时代,涂荆两座山是连为一体的。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一别十三年未回家。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此时,涂山氏已为他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上的望夫石。
记者在半山坡处还看到一尊石像,下面刻着“望夫”二字。传说,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作启母石。沿途,记者还看到有台桑石、圣泉、歇马亭景观景点。
歇马亭。
记者登到山顶,看到禹王宫门口立着“有夏皇祖之庙”石碑。禹王宫又称禹庙,始建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相传汉高祖刘邦统军镇压英布,路经涂山,游览了大禹遗迹,为使后人永远怀念大禹治水之功,于是下令在涂山之巅建造禹庙。禹王宫现占地34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筑按八卦方位排列,共有五进,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农历三月二十八的涂山禹王庙会,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至此日,数十万游人相继登山朝禹,锣鼓此起彼伏,叫卖者绵延于途,熙来攘往,络绎不绝。
涂山上的禹王宫。
记者随后又探访荆山,看到这里有被称为天下第七泉的白乳泉与卞和洞、望淮楼等古迹景点,山脚下的老怀远一中校园里,古建筑群更是增添许多文化氛围。两山隔河相望,也被当地人叫做荆涂山。
怀远石榴盛誉久驻
记者注意到,在荆山、涂山周围,有许多果农种植了石榴。
据了解,怀远县地处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带,兼有南北方气候特点,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旱年平均气温15.3℃,平均最高气温为20.2℃;怀远县东南有大洪山,西南有平阿山,县城南侧有荆、涂二山隔淮对峙,其余均为平原,这种气候与环境最适宜石榴的生长。
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据传自汉代引入,经千年选育,素有“天下名花”“九州奇果”美誉,女皇帝武则天也曾封石榴为“多子丽人”。2010年2月,怀远石榴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老怀远一中内的古建筑。
当地果农介绍,怀远石榴具有皮薄、粒大、味甘甜等特点,百粒重、可食率、含糖量高,品类达20余种,通过新品类的培育,白花玉石籽、红花玉石籽以及红玛瑙三种优良品种,备受消费者喜爱。在全国的五大产区石榴中,虽种植面积最小,但因其具有“一分涩、二分酸、七分甜”而品誉度较高,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望淮楼。
怀远石榴盛誉久驻。清代时已蜚声南北,清嘉庆年间编修的《怀远县志》土产卷中载:“榴,邑中以此果为最,曹州贡榴所不及也。红花红实,白花白实,玉籽榴尤佳。”新中国成立后,怀远石榴也漂洋过海名扬它乡。据1960年怀远县志初稿记载,怀远石榴曾远销到东南亚、欧洲等地。其中,1958年在英国伦敦市场颇受欢迎。前苏联、捷克、保加利亚等国也慕名引种。至于国内各地引种者,更是枚不胜举。
两山之间架起大桥
记者在探访中还看到,涂山南麓有一个禹会村文化遗址,相传是“禹会诸侯”之地。
禹会村之名由来已久,在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这里就被称为“禹墟”,可见最迟在东周,人们即认定此地有禹迹,而成书于晋朝司马炎太康年间的《太康地志》载:涂山“西南又有禹会村,盖禹会诸侯之地”,说明这里至迟在汉代就被称为禹会村了。
蚌埠禹会村遗址。
考古专家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和采集的标本分析,禹会村遗址是淮河岸边的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晚期的一处较大的古人类聚落遗址。根据C14测定为距今约4100年,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基本相符。
考古人员于2007年至2011年先后进行了5次规模性发掘,遗址全面揭露出一处面积为2500多平方米的大型祭祀台基以及大型祭祀沟、祭祀坑和大型简易式工棚建筑等。并出土了大量相同时期且具有不同地区考古学文化特点的陶器,地域范围涵盖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凸显了各地文化交汇于此的文化现象。禹会村遗址考古发掘获得的重大学术成果,对解读《左传》:“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夏之兴焉以涂山”等历史记载提供了强力支撑,为解读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佐证。
记者探访中看到,如今的两山之间架起了荆涂淮河大桥,为荆涂二山隔河对峙的历史画上了句号,也让两座山的风景区融为一体。
荆涂淮河大桥将荆山涂山连接起来。
荆涂淮河大桥也把交汇于怀远县城的G206国道、安徽S307省道和S225省道有机地连接起来,进一步完善了淮河两岸的路网布局,使过境、过淮通道更为快捷、便利,特别是将G206国道从原先绕道蚌埠市区的里程缩短了20多公里,对于促进怀远县乃至蚌埠市周遍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方便人民群众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桥的建成,加快了蚌怀经济一体化的进度,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周边地区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2021年,蚌埠市还启动了“靓淮河”工程,打造“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公园,推动蚌埠从“跨河发展”向“拥河发展”转变。“靓淮河”工程就是从怀远荆涂淮河大桥开始,东至长淮卫大桥,全长26公里。
改造之后的淮河岸,已成为蚌埠的城市会客厅、市民休闲娱乐地以及城市网红打卡点,实现了经济效益、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叠加,可谓一举多赢。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 摄影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