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及广州,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总绕不开浓郁的广府风情——早茶桌上冒着热气的虾饺烧卖、骑楼老街里飘出的粤语歌、北京路步行街上拥挤的人流,还有“食在广州”的舌尖诱惑。作为一座有着“千年商都”美誉的城市,广州的商业基因早已融入血脉:从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到明清时期的十三行通商口岸,再到如今的国际化商贸中心,近千年里,这座城市的商业繁华几乎从未中断,也孕育出了无数条承载着市民记忆的商业街。

说到广州的热门商业街,北京路步行街的千年古道遗址、上下九步行街的骑楼风情、天河城的现代商圈,都是游客必打卡的去处。但在越秀区与荔湾区的交界处,还藏着这么一条容易被忽略的老街——状元坊,它距离繁华的十三行、上下九不过几步之遥,却像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静静诉说着一段从热闹到萧条的商业往事。

状元坊的“资历”可不浅,算起来已有数百年历史。这条街的名字自带“书香气息”——顾名思义,这里曾出过状元。相传在南宋时期,当地学子张镇孙考取状元后,乡亲们为纪念他,便将这条街命名为“状元坊”,此后这个名字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广州少有的以“状元”命名的老街。

但真正让状元坊“出圈”的,并非它的历史典故,而是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小商品热潮”。那时的状元坊,虽全长仅200多米(快步走几分钟就能到头),最窄处甚至只有2米宽,更像一条幽深的小巷子,却挤满了售卖平价小商品的摊位与店铺:从潮流饰品、卡通贴纸、廉价玩具,到应季的袜子、围巾、文具,几乎能找到年轻人喜欢的所有“小玩意儿”。

鼎盛时期的状元坊,用“人山人海”形容毫不夸张。每天放学或周末,无数学生、年轻人挤在这条窄巷里,摩肩接踵地挑选商品,常常走一步就要挪一下脚,一不小心就会撞到身边的人——也正因如此,老广州人给它起了个调侃的外号:“撞人坊”。那时的状元坊,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嬉笑声交织在一起,烟火气十足,是很多广州80后、90后的童年与青春记忆。

前段时间,我特意绕路来到状元坊,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曾经拥挤的小巷变得空空荡荡,路面上散落着几片落叶,两侧的店铺大多挂着“店铺转让”、“停业整顿”的牌子,少数开门的店铺里,老板也只是坐在柜台后低头刷着手机,不见往日的忙碌。墙面斑驳脱落,有些地方甚至长出了青苔,曾经贴满潮流海报的门面,如今只剩下泛黄的痕迹,萧条的氛围与不远处上下九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很难将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那个“撞人坊”联系起来。

关于状元坊的衰落,身边的老广州人有着不同的说法。最普遍的观点是“时代变迁的必然”——随着广州城市发展,天河城、正佳广场、太古汇等现代化购物中心相继崛起,这些地方环境更好、品牌更多、购物体验更舒适,逐渐分流了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再加上电商的蓬勃发展,网购的便捷与低价,让以“平价小商品”为核心的状元坊失去了竞争优势。年轻人不再需要挤在窄巷里淘货,坐在家里就能买到心仪的商品,状元坊的“吸引力”自然越来越弱。

也有人提到“消防隐患”的问题。由于状元坊的店铺多是老旧建筑改造,空间狭小、通道狭窄,且早期缺乏规范的消防设施,加上人流密集,曾多次被查出消防隐患。几年前,为了保障安全,部分店铺被要求关停整改,这也让本就不景气的状元坊雪上加霜。不过,也有乐观的声音认为:如果未来能对状元坊进行合理的消防整改,同时结合它的历史底蕴进行商业升级——比如引入文创店铺、特色手作、广府小吃等,或许能让这条老街“死灰复燃”,重现往日活力。

如今走在状元坊里,偶尔还能看到几位怀旧的老广州人驻足,指着某家店铺回忆:“以前这里卖的贴纸特别好看,我女儿每次来都要买好几张。”也有好奇的游客,顺着导航找到这里,对着空荡荡的小巷拍照,感叹“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撞人坊’”。这条老街,就像广州商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小商品经济的繁荣,也经历了时代浪潮的冲击。

那么,你有没有去过广州的状元坊?是否在那里留下过青春记忆?你觉得这条曾经热闹的“撞人坊”,将来还有机会重新焕发生机吗?如果未来状元坊进行改造升级,你希望它变成什么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