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修文县久长街道,有一处名叫“双堡”的古老村寨,是明代屯兵置堡的“老鸹堡”。如今,这里不仅有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还隐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遗迹,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保护。
久长街道双堡村,于2013年由原上堡村、下堡村合并而成,属于苗族聚居村寨,全村1062户3650人,其中少数民族236户980人。生活在这儿的“青苗”和“小花苗”能歌善舞,自古以来,在春节、四月八、端午节等重要节日,经常举办“跳花节”,祭祀祖先,展演山歌、斗角舞、板凳舞、花棍舞、芦笙舞等传统节目。
双堡村苗族斗角舞传习所。陶群摄
近30年间,双堡村苗族歌舞多次走上国际、国内重要舞台。1995年春节,当地芦笙舞《庆丰收》代表贵州省到北京参加第九届“龙潭杯”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赛并荣获二等奖;1996年,当地苗族芦笙歌舞队应邀前往日本访问演出,先后巡回展演14场。后来,“苗族斗角舞”“修文县久长镇下堡村苗族舞蹈”分别被列为贵州省和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斗角舞传习所展陈一角。陶群摄
“我们斗角舞的传承,来源于以前的跳花坡。我们小时候,在一个山上‘跳花坡’,这个‘花坡’实际上就是苗族的相亲大会,一般为期3天,第一天把花竿撑起来,第二天就开始相亲,大家围起来唱山歌、跳舞,开展这些民俗活动。现在在家的年轻人少了,跳花坡举办得比较少,而且仅仅相当于狂欢节之类的民俗活动。”双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安礼说。
双堡村大营盘山。姜继恒摄
双堡村地处修文河上游狭长的河谷盆地,两岸群峰耸立。村里有两座营盘山,顶端均建有古营盘,历史久远,修建于何年何月,至今无从考证。
其中坐落于“杜家大坡”背后的营盘山。山腰长满齐人高的杂草,沿前人的足迹往上摸索,是密不透风的幽深树林,荆棘遍布,攀援于其中,寸步难行。好不容易穿越数百米的灌木丛抵达峰顶,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古老的石墙,掩藏于密林中。
双堡村古营盘石墙一角。姜继恒摄
这面古墙做工精致,由厚重的方形条石垒砌而成,厚1米左右,高约2米。墙体顶端,有部分边角透过林木崭露出来,站到上面,阴风怒号。石墙内同样是茂盛的丛林,密不见底;石墙外视野辽阔,山下景象尽收眼底。据村干部介绍,古石墙沿峰顶缠绕一圈,以前有完整的拱门,墙内就是古营盘,面积很宽,里面有不少古建筑遗迹。
双堡村古营盘石墙。姜继恒摄
“小时候见到的营盘,经常有人来,里面没有植被,有一些类似于房子地基的遗址,现在全部长草、长树木,完全无处下脚。石墙将山头包起来,整整的一大圈,有一道拱门进出,拱门外是一条2米宽的步道。现在拱门垮了,步道也湮没在树木当中了。”刘安礼回忆道。
深藏于丛林的双堡村古营盘石墙。姜继恒摄
在双堡村,除了军事遗迹,还有不少古道、古桥、古寺庙等遗址遗迹,其中现存的古桥,还有掩桥、平桥、上堡大桥、水口寺桥等。掩桥是一座长约2米的石拱桥,从岸上架到河中心的岩石上,桥孔像明亮的眼睛,桥体整体像一只尖嘴动物探出的头颅。
双堡村掩桥。陶群摄
“掩桥只修建一半、通往河中心。据老人们传说,它是明朝时代修建的风水桥,以前用来掩压对面的火焰山,相当于迷惑妖魔鬼怪,将它们引入河中,过不了河来侵害我们的寨子。”当地村民介绍道。
双堡村综合楼。陶群摄
近年来,双堡村两委班子在加强非遗传承和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同时,正瞄准当地优美的田园风光、厚重的文化资源和凉爽的山地气候,引导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业。修文县山寻露营基地,落户于双堡村的森林当中,自2023年建成营业以来,生意持续火爆,尤其是夏季,前来露营、避暑的客人络绎不绝。
修文县山寻露营基地一角。陶群摄
“我们基地有3个区域,拎包入住区(酒店区)有14顶帐篷,一次性可接待30人左右;自搭建区有20个营位,可接待30人左右;烧烤区有20顶天幕,可接待200人左右。这个暑假时常人满为患,我们只好对人、车进行限流,非工作日,要来的客人需要提前预订。”修文县山寻露营基地管理人员唐惠说。(姜继恒、陶群、田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