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朝圩游玩时听说横跨百朝河上有座孔明桥,据说得有上千年的历史,为此在百朝河附近游走大半天,没寻找到孔明桥,反而寻找到另一座石拱桥。石拱桥也不算有何独特之处,看起来也不过百年时间,但名字起得非常有趣叫龙骨桥,起名龙骨桥的原因则是用龙骨为材料,世间哪来龙骨?
龙骨桥就在都结乡往隆安县进入百朝圩三岔路口的对面,从路口步行至龙骨桥大约5分钟。路口到龙骨桥是生产小路,四轮车行不通,两轮车倒是可以,如果前来参观龙骨桥的朋友,开的是四轮车记着要在路孔停车步行。此时刚下几场大雨,水流量相对较充足,从桥上往下看激流澎湃还颇有几分壮观。
横跨于百朝河的石拱桥长度大约7米,宽度近1米,距离水面3米,地势原因南跨北走向的北桥头相对较高,南桥头相对较低。龙骨桥采用的是传统建桥工艺和拱式布局,看起来也没有独特之处,修造工艺也不算精湛,看起来有点粗糙,很显然龙骨桥的设计师是个野路子,修建龙骨桥的匠工有可能是百朝圩的某个农民。
龙骨桥修建时间不详,从陈旧程度和石材的腐化程度来看,此桥应该修建于大炼钢之后。大炼钢过后由于全国发生严重的旱灾,大多数粮食绝收,农民大多数饥不饱食,上级领导决定大兴修水利,龙骨桥极有可能是水利工程当中的附属工程。龙骨桥修建得亏是在新社会时代,要是修建在封建社会,恐怕起名龙骨桥的人被诛九族,可能连造桥的人都要遭殃。封建时期龙是皇帝的象征,起名龙骨桥岂不是用皇帝的骨头修建桥?
话说龙骨桥背后还真有故事,据说古代附近的万承土州和都结土州两个话事人为争夺土地而开战,最后两败俱伤的同时两个土州话事人也同时毙命。两个土州话事人开战的地点就在百朝圩不远苏维地方,其中有个土州话事人没有人来收尸,索性就被附近的村民当无名尸安葬,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才有人前来将土州话事人的遗骸迁回原籍。
土州话事人的遗骸迁走本来就完事,没想到遗留下一根筒骨,这根筒骨机缘巧合之下插进山石缝里跟石头融合在一起,至上世纪60年代修建桥的时候所用的材料就是筒骨跟石头融合的地方。土州话事人也就是土司,古代的土司实行的是世袭制,对领地拥有至高无上的自治权,而且还拥有杀生权,民间亦将土司称之为土皇帝,土皇帝的骨头也称为龙骨。土皇帝或许不是真皇帝,但在天高皇帝远的偏偶之地,看到土皇帝就好比做是皇帝,土皇帝的骨头称之为骨头也不过分。修建桥的时候所用的石材带有龙骨,因此将此桥起名为龙骨桥。
石材含有龙骨而起名龙骨桥,这话说的有点牵强,不过打听到村民,对于龙骨桥的起名则是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地名。修建龙骨桥是为了通往前面的一处山坳,这处山坳地名叫陇崮,陇的方言是山坳,崮就是老虎。相传明清时期,乃至解放之初,山坳里经常有老虎出没,当地人就将这个山坳起名陇崮,陇崮这两个字写起来有点麻烦,统计地方名时就简写为龙骨。龙骨就是陇崮,这里的龙指的是山坳,跟皇帝一丁点关系都没有,起名龙骨桥其实是地名,跟皇帝搭不上边。
夜幕降临,傍晚的水面暗暗的映射出百朝河的自然美,可能是大热天的原因,感觉傍晚来百朝河逛,水汽的清凉、岸边垂柳的淡香,还有柔和的暗光,此时的感觉就是特别的美。参观龙骨桥时看到有个老头坐在桥头,嘴里吊着7.5元的真龙,轻哼着小曲,这等画面和生活状态,不知有多少人向往,至少这样的生活状态非常的吸引我。坐在桥头的大爷,或许不能说是老人与桥,更谈不上桥边老头,但这绝对是老年人应有的样子。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