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漫步绥德城头
作者:蒋文通
已经两年没有回绥德老家了,最近有空,便回家看看,住在西山路附近的大姐家。早晨起床想看看久违的城市面貌,于是独自一人漫步在绥德城头。
出门向东过观云桥,从北门坡向山上走不远,就来到了永乐门前。据绥德州志记载:绥德,秦时为上郡地,北朝时始称绥州,北宋设绥德军,取“绥民以德”之意。现存古城由北宋鄜延宣抚使郭逵主持修建,金代和明代有两次大的扩建。古城设有四重门:东为镇定门、西为银川门、南为安远门、北为永乐门。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从东北绕东至西南为疏属山、嵯峨山与二郎山环绕,大理河从西南方向而来,在西门外被“天下名州”下的石崖阻挡,向西北而去,在白家湾与落雁砭村交界处折向东绕过北门湾汇入无定河。
站在北门城墙上向北望去,是大理河北岸有名的“落雁砭”村,就是昭君出塞,经于此停留,产生“落雁”传说的地方。我三姨家就在落雁砭村西边的白家湾村,我入伍前常去三姨家,到落雁砭村挑水,一直以为是“罗沿砭”,直到九十年代回乡看到县文化馆出版的介绍家乡名胜的册子,才知道这个小村子如此有来头。大理河南岸是个大的回水湾叫北门湾,沉积了大片良田,古时候为校场,我小时这个村子改叫“五一队”了,临近县城,又是难得的水浇田,负责给县城居民提供蔬菜保障,所以,这里的人是最有优越感的农村人。八、九十年代,这里被开发,沿河修建了滨河路,护栏上雕刻了365帧反映陕北人民生活、劳动的风情画,当时成了绥德一道亮丽的风景。

沿山坡继续上行二百多米,来到了疏属山顶。据《山海经》记载:“上郡有疏属”,黄帝为惩罚“神贰负”及其臣“危”,将其绑缚于疏属山。汉代在上郡的墓葬中发现了贰负的遗迹,可见绥德在那个时期已经是黄帝氏族活动的地方。秦始皇时长子扶苏监军,与大将蒙恬驻守上郡,于此设府。后蒙冤自刎后葬于疏属山,蒙恬墓在县一中院内。解放战争时期,绥德警备司令部设置于此,成为指挥作战中心。现在山上有扶苏墓、扶苏文化园、汉代画像石展览馆、绥德县博物馆、绥德警备司令部旧址等。近旁还有进士院及高家大院等民俗建筑。疏属山并不高,但却是绥德古城东北方向的屏障。建国后山上成了县粮站,当地人称其“仓圪塔”。

站在疏属山顶,向西南望去,古城尽收眼底,晨雾中,古城静卧在山窝之中,大理河从西南缓缓而来,紧紧护卫着这座小城。几十年沧桑变幻,古城内没有大的变化。古城对面二康医院新建的大楼格外显眼。再往远处望去,南大街尽头关梢有一道长坡,顺坡上去就是砭上,再往前不远就是两宋名将蕲王韩世忠的出生地——一步墕。
转身东望,无定河与大理河在清水沟村的硷畔下东西合流,转身向南流去,把龙湾村与“五一”队东西分开,著名的千狮桥又把无定河两岸连接。改革开放后,古城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城区不断向外扩展,最先被城市“吃”掉的村庄就是“五一”队和龙湾村,但龙湾村被无定河挡在了河的东岸。八十年代前,无定河上只有一座桥,是1936年修建的永定桥,因有十九孔洞,故俗称“十九洞大桥”,九十年代改建,因桥体增加了龙凤雕刻,改称龙凤桥,要绕下游几公里。为了把龙湾与城区连接,1985年开工,历时两年在现址上修建了千狮桥,因桥上雕刻了1008只大小、形态各异的石狮而得名。千狮桥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交通问题,也是绥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石雕之乡雕刻艺术的集中体现。县委也迁址于龙湾国道旁,城区向东北扩展到了与刘家湾村相连处。大桥东岸连接西安与榆林、太原与银川的国道交汇处设有一个不大的转盘,中间立有蕲王韩世忠高大的石雕像。虽然绥德是历史文化名城,名人众多,但韩世忠无疑是“绥德汉”的代表人物。
从韩世忠雕像处沿无定河东岸向南1.5公里,就能看到龙凤桥东头辛店村的大型摩崖石刻群,全长200余米,有26块石刻题字和“旱码头”商贸通道浮雕组成,均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在摩崖石刻上方建有古城墙景观,展现了绥德作为“秦汉名邦”和“晋陕要冲”的风采。在摩崖石刻的南侧就是石魂广场。2010年作为黄土风情园的主入口建设,占地2万余平方米,以石狮文化为核心,展现了绥德作为“石雕艺术王国”的魅力。其中,尤以一对高19.5米的巨型石狮为醒目。石狮用1194块石头拼接而成,内部建有石狮博物馆,收藏了300余件形态各异的石狮作品。入口处有34尊6.6米高的石狮阵列,威武雄壮,气势恢弘。广场还有石狮图腾柱、五鼓(谷)丰登等传统吉祥寓意石雕作品。
沿无定河继续往南约2公里就是绥德的南大门,建有号称“天下第一楼”的石牌楼。石牌楼于2002年建成,长36.9米,高16.9米,采用五门六柱十九楼双面单式结构,由1168块雕石组成,总重量400余吨。牌楼前左右两侧各有一樽石狮护卫,甚是威猛。当年还曾引起过不小的轰动,一是牌楼规模宏大,耗资不少;二是当时的县委书记曹世玉亲自书写牌记。有歌功讼德之嫌。不论是非,牌楼的建设还是展现了绥德人民二千多年来石雕技艺的沉淀,成为了绥德的又一张名片。无定河东岸原为裴家峁村,近些年被开发为城东区,高楼林立,一派崭新气象。
收眼近前,不远处就是2015年复建的巽地楼。前些年我回乡探亲,看见东门墕南新建的此楼,一直不明就里。专门了解才知,巽地楼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文运的象征,楼内供奉文昌帝君与愧星,是当地学子祈求功名的圣地。绥德自古重视文教,仅明清两代考中进士55人,举人151人。这在南方文化兴盛地区不算什么,在西北边塞小城,是不小的成就了。
城头留连半个多小时,天空滴起小雨,我沿南坡往城里走来,在半坡处路过绥德实验中学。这是创立于1923年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旧址,1924年,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西北革命的传播者李子洲任校长,培育了不少革命人才。沿绥师巷往下走不远,就是李子洲故居。故居不大,几孔窑洞,也许是太早的缘故,无法进入。门口立有一块纪念碑,介绍了李子洲的革命事略,一幅对联“生为革命撒播火种,死为祖国激励后人”。李子洲,本名登瀛,字子洲,绥德县城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入哲学系学习。五四运动中,担任北京大学学生会干事,加入李大钊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毕业后,先后在三原渭北中学、榆林中学任教,1924年回乡任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建立党团组织,宣传革命。教导、引领刘志丹、高岗、常汉三、安子文、霍世杰等一大批陕北青年参加革命。我小时常听大人讲,我大舅就是那时参加了李子洲领导的党组织,被国民党杀害的。1944年,为纪念李子洲,从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四县各划出一些村镇,组建了子洲县。
离开李子洲故居,沿小街到西街,来到西门。绥德古城依山水而建,并不规整,东西南北也不分明,尤其是西门并不正,我一直以为西门是向北的。现在的西门也就是银川门,是前些年复建的,有点不伦不类,既不复古也不现代。我还依稀记得当年那个“水门洞子”的存在。出西门就是有名的“天下名州”摩崖题刻。为清道光年间绥德知州江士松所题,单字高一丈五尺、宽一丈,刻深约八寸。绥德素有“秦汉名邦”“天下名州”之称,不仅是写在纸上,而且刻在了崖上,更应名声大振了!
沿大理河东岸,从观云阁左转,过观云桥,回到了住处,心生感慨,想到以后回乡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对故乡的感情却是越来越浓,试撰文以记之。
2025年8月于西安

作者简介:蒋文通,陕西绥德人,1981年10入伍,从事军队财务审计工作30余年,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大校军衔。爱好文学,在部队和地方报刊发表散文随笔30余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