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讯: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天津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渤海之滨。随着夜景灯光次第亮起,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就此拉开帷幕,极尽能事地妆点着城市的浪漫与繁华,更深刻表达着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今年,以海河为横、友谊路为纵的“T字轴”灯光提升工程,宛若串联起这颗明珠的璀璨丝线,以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惊艳了世界的目光。
轴线上的千余处灯光点位,如何实现智能操控与画面呈现?背后暗含了哪些智慧科技和人文关怀?近日,记者来到了天津市光环境智慧管控中心一探究竟。
智慧中枢:12大板块实现全市景观灯光智能管控
晚上6点,天色渐暗,管控中心内的工作人员已然习惯“夜间作战”的工作节奏,大家准时坐在一排电脑屏幕前,各司其职进行调度准备。
夜景灯光的高效运行,离不开一个“智慧大脑”。抬眼望去,中心一块硕大的电子屏幕上正运行着灯光智慧平台程序,这也是国内综合技术最先进的城市级灯光总控系统。程序首页上设有安全预警、一键场景、强电控制、巡检查系统、数据监测等12个子项目,构建成智慧监测网络。
采访间,窗外海河沿岸灯光悄然亮起,恰逢教师节,灯光画面新增设了相关主题内容,运维人员陈彦君正打开火车站前广场的监控,实时掌控灯光开启状态与设备完好率。
灯光开启的瞬间其实并不是陈彦君和同事们最忙碌的时刻,因为启动程序通常会前置。他告诉记者:“一般在每天下午,我们会最终确认好当日光影画面,在智慧平台的强电控制板块提前设定好亮灯的时间,所以当亮灯那一刻是无需人工操作的。”
灯光秀开始后,陈彦君的工作状态明显紧绷起来,和记者介绍的过程中,他熟练翻动着视图页面。记者看到,全市有1128处重点景观灯光点位被纳入其中,罗列了50多个页面。“调一下电视台附近的影像,确认一下激光投射运行状态……”随着一声指令,陈彦君在纷繁的页面中轻车熟路地找到该点位,放大观察片刻,确认无误后便开始监测其他重点点位。
目前,夜光灯管已形成“监测-预警-处置”的闭环管理链条,陈彦君正是上传下达的重要角色。他告诉记者:“在重要点位现场,一直会有工作人员巡查值守,如果在平台上发现异常,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对讲联系到现场人员,以最快速度排查故障,保障灯光效果。”
科技赋能:无人机自动巡航、温湿度智能监测
从人工巡查到智能感应,绚烂光影得以完美呈现有赖于科技的力量,灯光智慧平台正是全市智能化运维体系的重要一环。据市容景观服务中心灯光管理科高级工程师吴迪介绍,目前分布于海河沿线及T字轴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终端已全部接入端口,实现平台监控全覆盖。
除了固定探头,今年的夜景提升工程还首创启用了无人机进行巡航。在中心大屏上,记者看到一架无人机正驶过位于海河之畔的茂业大厦,环绕着大厦外立面摄录,传输回实时画面。画质十分清晰,每一小块玻璃幕墙和每一小段灯带都清晰可见,尤其针对楼顶背面等人工难以触及的区域,方便远程监测和故障排查。
“大城智管”持续拓展着智能应用场景,吴迪介绍说,除了应用无人机技术,此次提升改造还有两点突破,一是首次将能耗纳入总控平台,实现对电量进行精准监控;二是在点位前端设置了感知系统,可以实时传输现场湿度、温度等环境信息,以及人流密度,以便研判灯光启停时间与亮度。
绿色低碳:节能理念贯穿夜景灯光工程
在夜景灯光提升改造中,落实绿色低碳理念是城市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此次重要点位灯光均选取了节能的LED灯,灯光布局也进行了合理设计,采用适当“留白”的理念,尽可能保持光线平衡,避免浪费。另外,根据季节、气象情况以及特殊时段需求,灯光放映时间和亮度也会进行灵活调控。
记者获悉,平台首次将用电量、电压、电流等数据纳入统一监测,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能源分配。“法定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期间将适当延长亮灯时间,平日则动态调整。比如入秋后,天黑得较早,就会提前亮灯适应昼短夜长的特性。”吴迪向记者举例说:“在智能温感方面,如温度超过40度、湿度超过60%,或有分散性降雨等,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降低亮度或者关闭部分点位等应急手段,在节能降耗的同时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
以人为本:精细化设计点亮城市生活温度
今年夏天,天津夜景灯光火出了圈,特别是海河沿线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拍照打卡,成为大家朋友圈九宫格的“必争之地”。
高层建筑被灯光勾勒出雄伟轮廓,与沿岸古典洋楼相互映衬,展现出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横跨海河的座座桥梁,或如长虹卧波,或似玉带蜿蜒,各具特色。漫游河上、岸边,满眼绚丽繁华。
绝美夜色中,游船荡出涟漪,船上游客与桥上游客挥手欢呼,这份触及心灵的自然与松弛,这份人在画中游的巧妙,正是此番夜景灯光设计的初衷——突出人与城市的交融互动。
夜景灯光设计师许东亮说:“灯光设计其实是一项十分庞杂的工作,设计者不仅要懂光、懂电,更要理解城市、理解人文。”构思过程中,他下了不少功夫。
“比起形式的创新,我更关注怎么突出城市的气质特点。比如大家在海河沿岸散步、钓鱼、唱歌、跳舞,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夜景氛围,灯光应该怎么衬托呢?”带着这个更具人文关怀的思考,许东亮向来自不同领域的市民采访问需,获取灵感。
正如最终所见,梅江会展中心主会场和海河沿岸以恢宏大气的灯光为主,在整体凸显国际范儿的布局下,又兼具着精细化的人文设计。
亲水平台台阶底侧装上了柔和色调的灯带,烘托夜景氛围;岸边石凳四周的光带间隔而设,起到照亮功能的同时保护隐私;海河堤岸部分具有景观效果的照明灯改造为“下开口”设计,如此灯罩内既不会堆积蚊虫影响美观,又能在地面投射出漂亮的光影曲线;容易忽视的跨河桥梁桥洞处也进行了不同主题的投影布置,点亮公共空间的同时又通过光影拉伸立体视觉效果;密集的居民区尽量避光,以免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诸如此类的设计细节数不胜数。
正如许东亮所说:“灯光不是临时工程,而是留下的城市资产。”盛会虽落幕,但城市美好会延续下去。未来,不同时间节点还会呈现不同主题的灯光秀。这光,将长存于城市记忆,点亮着每一个向往美好的平常之夜。
(津云新闻记者 白思婕 摄影 马成 戴涛 刘乃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