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舆无形,职方司主笔,方舆论坛管理员,2008年创建《方舆》网刊,担任主编。
聂琳峰《王屋山下济源城》:
喝着黄河水,
脚踏黄土地。
背靠王屋山,
面朝母亲河。

政区图(天地图)
河南省、湖北省、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4省区有省(区)辖县级政区,地市巡礼系列将各省(区)辖县级政区打包巡礼。
第168篇,河南省辖县级政区,济源市。
济源市,四渎之济水发源地,王屋山为天下砥柱,愚公移山精神的发祥地。
移山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成为华夏坚韧精神象征,适合做济源市守护神。
守护神:移山愚公
一、概况
荣誉称号:济渎、愚公故里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东邻焦作市,南界洛阳市,西交山西省运城市,北接山西省晋城市。总面积1898.71平方千米,七普人口72万7265人。
地形图
二、景区推荐
1、博物馆
济源市博物馆。
2、济渎庙、奉仙观、柴庄延庆寺塔
济渎北海庙,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群落,被誉为中原古代建筑的“博物馆”。
奉仙观,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年),历代扩建重建,现存奉仙观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90.5米,东西宽45.5米,两进院落,保留金、明、清历代古建筑十座三十间。
柴庄延庆寺塔,宋景佑元年(1034年)开始兴建,景佑三年(1036年)竣工。为六面七级楼阁式砖塔,高28.16米,底层有南北二券门,从南门可入塔心室。塔心室内立有宋景佑三年《大宋河阳济源县龙潭延庆禅院新修舍利塔记》碑刻。
3、轵国故城、大明寺、轵城关帝庙
轵国故城城址始筑于春秋时期,为东周畿内地。故城平面呈方形,现存遗迹有夯土城墙、制陶作坊遗址、护城河遗址等,城垣外有泗涧贵族墓地、聂政冢、钟公四冢、西留养遗址等。
大明寺,前身是东汉轵侯刘昭用于祭祖的焚修香院。宋仁宗时期,改建后称通慧禅院,元代刻立《大明恩公勤德之碑》。大明寺依中轴线而建,为三进院落,平面呈正方形,占地2.06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依次为山门、金刚殿、阎君殿、中佛殿、伽蓝殿、僧房、后佛殿等,十五座四十一间的建筑 。
轵城关帝庙位于轵城镇东南,泥沟河东岸,与大明寺毗邻,供奉祭祀关帝。该庙创建于金大定二年(1162年),明正德十二年(1157年)重修,清又有修葺。
4、阳台宫
阳台宫,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始建,落成于唐开元十五年(727年),李隆基御题匾额“寥阳殿”,又令御妹玉真公主进山拜师学道,遂成道教名山。阳台宫原有五楼三阁,五代战乱,庙宇凋零。自金贞佑二年重整复盛,改观为宫,历元、明、清多次修葺。

市树-国槐
5、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古名秦渠,初以枋木为门,故又称枋口,为我国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明嘉靖二十五年至天启年间,共开凿利丰渠、广济渠、广惠渠、永利渠、兴利渠,形成五龙分水之势,故称五龙口,沿续至今。广济渠首闸上,开凿石窟,内置兴修水利官员袁应泰等人石像17尊,题额“袁公祠”,石门周围刻诗题记,保存了明代兴修水利工程的重要资料。窟前为露台,永利河渠首闸上,亦开石窟,内雕石像5尊,以纪念明代济源县令史公纪言等兴修水利之功,题曰:“三公祠”,为清代补建。
6、济源二仙庙
又称紫虚元君庙,创建于唐代,明清修缮,是一座主体建筑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建筑群。庙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11米,东西33米,现存建筑分两进院落依中轴线而建,共有元君殿、东配殿、静应殿、拜殿四座古建筑,庙内有碑碣十余通。
7、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位于洛阳市与济源市交界处,地处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出口,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依托亚洲最大土石坝等水利工程而建,融合防洪、发电、调水调沙等功能与生态景观于一体。
8、王屋山
王屋山,西连中条山,东接太行山,东西长约35千米,南北宽约17千米,平均海拔1000米,主峰天坛山海拔1715米。“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而得名,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

市花-紫薇
三、区划沿革
秦汉轵县,隋唐济源
济源,为济水发源地,故名。
夏少康十八年迁都于原(现济源火车站一带),为夏代都城。
商周,为向、召等诸侯国地,东周,先属郑国,后属晋国,再后属韩、魏,轵城曾为韩都。
秦代,置轵县(治今轵城),属三川郡。
西汉,分属轵县、波县(治今裴城)、沁水县(治今王寨),均属河内郡。东汉因之。
三国魏,分属轵县、沁水县,属河内郡。西晋因之。

西汉 河内郡(中国历史地图集)
北魏置苌平县(治今王屋),北齐并沁水县入轵县,北周改苌平县为王屋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轵县北置济源县,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济源名称设县,属河内郡。
唐武德二年(620年),济源升为西济州,境内先后设立轵县等县。
唐末,境内有济源、王屋、河清县,沿袭至北宋。
金,境内有济源、王屋县。
元,王屋县并入济源县。元太宗六年(1235年),济源县升为原州,七年,州废,复为县。
明清,济源县属怀庆府。

明 怀庆府(中国历史地图集)
1913年,民国废府,济源市属河南省管辖。
1949年,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改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69年,属新乡地区。
1975年5月,设立济源工区,下辖虎岭区(县级)、济源县。
1977年,撤销济源工区,虎岭区并入济源县,复属新乡地区。
1986年3月,新乡地区撤销,济源县划归焦作市。
1988年6月,撤销济源县,设立济源市。
1997年,济源市改为河南省辖。
截止到2024年底,济源市辖沁园街道、济水街道、北海街道、天坛街道、玉泉街道、克井镇、五龙口镇、轵城镇、承留镇、邵原镇、坡头镇、梨林镇、大峪镇、思礼镇、王屋镇、下冶镇等5街道11镇。
政区图(周釜俊绘制)

政区表(无形制表)
四、区划调整展望
建议调整如下:
1、升格地级市
2、划归洛阳市代管
3、……
(声明,区划调整只考虑合理性,不对操作细节进行分析)
全国分为34个省级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政区(地级市、自治州、地区、盟),2846个县级政区(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林区、特区)。 地市巡礼系列计划以4个直辖市、333个地市、4组省直辖县级政区(豫、鄂、琼、新)、雄安新区、2个特别行政区、台湾的6都、1组台湾市县、金马地区,分别成篇,共计352篇对各地进行介绍。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