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也是生活的舞台。在陕西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悄然塑造着城市的新面貌。一条条创意文化街区、一个个潮流市集、一座座焕新公园,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以创新的姿态激活了城市的文化基因,成为市民与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即日起,起点新闻·西部网推出《我家门口变了样》系列报道,带您走进陕西各地的文化焕新现场,探访那些“小而美”的城市空间如何以创意为笔,绘就文化新景。
改造后的西仓市集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
“英文版的西游记诶!多少钱啊?”“一本20,一套3本算50!”“40行不?”“再少不了。”“啊?那就算了!”“回来回来,40给你吧!娃喜欢就给娃吧……”一场经典的讨价还价戏码在西安市西仓市集上演,这种场景距离年轻人好像已经很遥远了,但在这里却很常见。不远处的西仓市集文创公园更是单日客流达5000人,且大多为年轻人。
西仓市集文创公园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打卡”。
入场券9.9元?买东西还得花钱进去?一个曾经免费的民间市集,为何收费后反而更火了?单日5000客流的背后,是传统文明的消逝,还是一次成功的城市微更新?起点新闻·西部网记者试图寻找答案。
不知西仓,不算地道的西安人。亦能 摄
西仓的“老底子”是什么?
“不知西仓,不算地道的西安人。”西仓又称永丰仓。古有东仓为敬禄仓,现已不复存在。东西两仓皆为官府粮仓,其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明清迁至现址,新中国成立后成为部队的被服厂。目前除保留一座清末民初的粮仓外,其余由不同历史时期的近现代建筑组成,2024年已被列为西安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西仓集市在周四和周天上午开放。亦能 摄
“那里是一个偌大的民间交易场所,主要的营生是家养动物、花鸟虫鱼,还包括器皿盛具、饲养辅品之类。赶场的男女老幼及闲人游皮趋之若鹜,挎包摇篮,户限为穿,使几百米长的场地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一个热闹繁华。”贾平凹小说《废都》里描绘的集市场景,西仓正恰如其分。
即便下着小雨,西仓依旧吸引了不少市民。
在老西安人的眼中,除了历史建筑遗产,更重要的是到西安城内的西仓“逛档子”(西安人叫法,习惯把到西仓市集称为逛档子),西仓围墙外的西仓市集逢周四、周日自发成集。
每逢集市,许多小商贩们也过来“凑热闹”。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逢集市,许多小商贩们也过来“凑热闹”。由于没有任何收费,这里渐渐成为许多做小买卖的商人心中最好的交易地。如今,西仓集市已成为辐射2公里的热闹大集市。“逛档子”也成为了老西安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这里是老友们每周见面、斗蛐蛐、侃大山的据点,也流传着无数淘货者“捡漏”与“打眼”的故事。
品种繁多的观赏鱼,吸引了众多市民选购。
“我琢磨着是他们在大商场里逛腻了!大楼里啥都有,千篇一律,冷冰冰的。咱这‘档子’多热闹,多有活人气儿!”在“档子”有着多年摆摊经验的周大爷告诉记者,以前逛集多是老西安、老街坊,现在好多年轻人,拿着那手机“咔咔”地拍,看啥都新鲜!
巷子的旧书店,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选购。
数百年未变的街区格局、喧闹的叫卖声、浓郁的生活气息,让西仓成了西安市井文化和市民记忆最鲜活的载体,记录了最真实、最接地气的西安面貌,是区别于钟楼、大雁塔等宏大叙事的另一种城市底色,而新改造的西仓市集文创公园就位于其中。
“逛市集是一种生活态度。”
市集小摊上各种各样的小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看花了眼。
“逛市集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西仓市集文创公园铺满徽章、纪念章的摊位前,60岁的查理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这是我写的,在我看来,来逛市集就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每次来我都会把这句话贴出来,就是想向年轻人传递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改造后的西仓市集已成为新型城市文化公共空间集合。
与西仓周边市集不同的是,西仓市集文创公园着力打造“复合型文化消费新场景”,通过保留历史痕迹,让传统文化更有质感。截至目前,已举办三届“记忆与更新—地方重塑生活节”、七季“新2手市集”,并通过主题研讨、市集活动、音乐会等环节,让市民和游客体验不一样的市集文化。
如今的西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打卡”。
作为市集年龄最大的摊主,查理是地道的陕西人,从2024年8月市集开市至今,他从未缺席。查理告诉记者,最开始空间有限,经过一年的精心改造,如今市集公园内艺术空间林立,各类展览丰富多彩,整个空间都变得充实。“外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日常,这里是充满审美的艺术天地。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这种结合真的特别好。”
西仓市集通过玩偶、品牌快闪店等设计,提升空间视觉吸引力。
项目改造方告诉记者,该项目以特殊的“边策划、边设计、边改造、边建设、边运营”方式,不进行大规模拆改,也不是一次建设,一次完成开放,而是坚持“可持续更新”与“陪伴式更新”的改造理念,循序渐进,展现“共创、共建、共享”的全过程,真正做到“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改造后的西仓市集,融入年轻化元素与文化创意,使老城核心区焕发新活力。
单日最高客流达5000人,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钱买门票?
记者注意到,从西仓市集公园改造后开放之初,新2手市集区域就设置了9.9元的入场券,直至今年第7季伊始,入场券变为兑换券(可抵消费、可兑换“园区部分品牌同价消费卡券”)。主办方介绍,每次开集摊主报名都很积极,单日客流可达3000~5000人。曾经免费的市集如今收费后为何仍如此火爆?为什么大家愿意花钱买门票?
如今,有不少人愿意为赶集付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市集要赶。”西安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她愿意为逛市集付费,园内设计的拍照打卡点很多,可随时随地拍,带娃来遛也不错,抱着进来不亏的心态,买了书、发圈、挂件等一堆小物件,收获满满。
西仓新建成的“城市记忆展览厅”。
外地游客李女士告诉记者,她专门和朋友将西仓市集作为此行来西安的一站,看到园内有很多艺术展和创意快闪店,年轻人也超多,很惊喜。“逛完西仓还能去旁边的洒金桥逛吃,这里不是景点,是西安人真实生活的一角,趁着来玩也感受一下松弛的市井生活。”
西仓市集成为年轻人的“新晋打卡地”。
“9.9元门票将空间留给真正想来体验和消费的目标客群。”主办方告诉记者,因园内空间有限,此前设置门票的初衷是筛选用户,付费行为本身将“免费集市”的心理认知转变为“文化体验产品”,提升了游客的价值预期和尊重感。
改造后的西仓市集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和传统文化。
西仓从单一的“交易场所”,成功更新为集“交易、体验、社交、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为老城空间的功能活化提供了样本。西仓模式证明,对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角落,精细化、可持续的运营管理比推倒重来更具智慧。城市更新也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功能”与“叙事”的更新。更新的终极目标是“共生”,是让新老居民、新老文化、传统与潮流找到共生共荣的平衡点,让城市既有发展活力,又保留历史厚度。
西仓是西安市井文化和市民记忆最鲜活的载体之一。
西仓市集恰是一则隐喻:它象征着在城市更新的浪潮里,我们为留存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与人间烟火,所倾注的那份恰到好处的心思。它向我们证明,一座有生命力的城市,既能承载起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亦能妥帖安放一隅市井微趣。它的成功从不在“新潮”二字,而在于让古老的灵魂,换上时代的新衣,依旧热热闹闹地扎根在当下。
起点新闻记者 马晴茹 王靖升 贺桐
审核 康乐群 张建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