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千年共生。这里的美,半在山海间,半在人间烟火中—— 既有太姥山的雄奇云海,也有海上花园音乐之岛浪漫厦门,更有1号滨海风景道和“闽韵福游”世遗廊道,融山海于一途的壮阔与浪漫,山海与人文在此交响共鸣。在福建绵长的海岸线上,许多文化遗珠曾散落各处,而今乘着文旅融合的东风,正逐渐重现光泽。为了探寻这片土地上的奥秘,这场旅途我们与宋轶一起,直抵宁德市霞浦县的一座古村。
八闽之地,山海相拥,悠久文明与自然造化交织成独特乐章。从武夷山丹山碧水到泉州港丝路遗韵,从福州三坊七巷里坊风华到宁德太姥山云海奇观,从闽南红砖古厝到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观山阅海1号滨海风景道如缀满蓝绿宝石的丝带,串联碧海、金沙、奇礁与古村,车行其间,左手浪涛磅礴,右手层峦静谧,山海画卷随车轮铺展。
宋轶童年时曾多次踏足福建,对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次再访,熟悉的亲切感依旧,却因深入体验福建非遗畲族文化而多了份焕然一新的惊喜。“福建是沿海省份,有很多美丽的风光和鲜美的海鲜,但这次近距离感受非遗畲族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夏日的清晨,霞浦的青石小径还带着夜露的微凉,暑气未浓。半月里,这座背山面水、形如新月的畲族古村,正以它三百年的晨昏节奏缓缓苏醒。晨雾还缠在古树的枝头,采茶人的竹笠已开始在山间的茶园中浮动。宋轶一路穿行于茶垄、石阶与老屋之间,久违的古朴与宁静扑面而来——“那一刻,我觉得整个人都慢了下来,身心都变得格外舒缓。”
走进一座四方的畲族民居,金属的锤揲声从堂屋中传来。推开木门,绚丽的凤凰图案跃入眼帘。宁德畲绣非遗传承人雷英,正制作一件凤凰装,银针带着五色丝线在黑青色底布上穿梭。静静观看后,宋轶向雷老师提出了学习畲绣的请求。两块素色底布、几根银针、几股彩线,两人相对而坐,让畲绣的故事在此娓娓道来。“我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学手艺了”,雷英一边示范针法一边回忆,“那时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后来在西关开了作坊。” 她向宋轶介绍了畲绣独有的错针、钮针、两步针等技法——这些针法多凭经验完成,无需绘制图稿,只需依纹样记忆一气呵成:先以错针或钮针起针固定结构,再逐步填实色块,最后以珠线勾勒,使花纹更具立体感。
畲族虽有独特的语言,却无自身的文字。这里的人们便借着畲绣,在一针一线间,将历史故事与传说都化作服饰上的花纹。这个崇尚 “五色衣” 的民族,将自然万物都采撷到绣面上,尤其钟爱美丽的凤凰、牡丹、鳌鱼、蝴蝶。对将凤凰视为图腾的畲民来说,每一个女子,都是凤凰落在人间的影子,充满灵秀。
作为畲族最隆重的服装,凤凰装不仅需要畲绣装点,也离不开织染的衣裳。在民居的一角,织布机发出规律的声响,雷华香正在纺织一匹苎布。作为畲族女子的她从小也耳濡目染织染技艺,将织好的布匹染黑缀上畲绣,便是每个畲族女子出嫁时不可或缺的凤凰装。衣服在这里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族群的记忆与情感。
对在城市里长大的宋轶而言,这样的刺绣、织布活动充满新鲜感。或许是血脉中的女红记忆被唤醒,她很快掌握了一点织布和畲绣的技法,针下的蝴蝶轮廓初现。但对于另一项畲银非遗技艺,她则只能停留在感兴趣的层面。
清脆的打银声中,堂屋另一角的林伟星老师正在制作一件凤凰银冠。福建的闽东曾有 “来去三千客,四万打银人” 之说。作为福建畲族银雕非遗传承人,林家六代人与畲银结缘,他从小就在银器作坊长大。他笑称:“我在娘胎里就听着叮叮当当的声音,后来听不到反而睡不着。” 畲银对他而言,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林伟星向宋轶解释畲银制作:“从熔银到錾刻再到焊接,整个过程就像凤凰浴火重生。” 他拿起一片银叶,用小锤和錾子轻轻敲打,龙鳞般的纹路立刻显现。看似简单的凤凰、蝴蝶、鱼纹银器,实则需要 “操、凿、起、解、披” 等技法和多种雕刻工艺,每一件的锻制都没有捷径可走。林老师感叹,畲族人的一生就像打银一样,要细细打磨自己。在宋轶看来,这与演员生涯殊途同归——秘诀在于技艺的千锤百炼,方能有所成长。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自然环境,造就了在这片土地生活的闽人们,天然有着敢拼会赢、锐意开拓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畲族人既是 “山的客人”,也是 “海的旅人”。那些看似平凡的八闽传承者,他们的每一针、每一梭、每一锤,都在诉说着祖祖辈辈的坚守与热爱,记录着闽人的山川历史,歌颂着每一段向海而生的故事,在新时代展示着八闽的气韵和风采。
来福建,福气多,一路山海一路歌。在这个中国唯一一个以“福”字命名的省份,在这片“山海画廊,有福之地”上,还有着众多的江河湖海、非遗人文、千年技艺等诸多美好,在那里默默等待着更多旅人,去发现、去继承、去推向远方,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也最稀缺的宝藏。
转载请标注来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