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青旅旗下古镇游客量较巅峰时期缩水近 200 万,当 51.3% 的游客抱怨古镇景区 “千篇一律”,当重资产运营模式下 32% 的成本都消耗在折旧摊销上......我国文旅行业已然告别了增量扩张的黄金时代,进入存量改造与品质升级的关键转型期。与此同时,长春水文化生态园通过工业遗产活化实现年收入增长 43%,敦煌 “数字藏经洞” 年访问量突破 2000 万人次,浙江余村凭借 “AR 窗花 + 云端认养” 模式带动乡村文旅收入大幅提升。这两组数据的强烈对比,揭示了未来 5 年文旅项目开发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存量资产中挖掘增量价值,在同质化困局中开辟差异化路径。
浙江余村
01/文化基因的科技力量:沉浸式体验的万亿市场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 “推出一批沉浸式文旅新产品新场景”,政策红利正推动这一领域快速增长。同时据《2025中国沉浸式产业发展白皮书》预测,2025 年沉浸式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 4800 亿元,其中文旅专项债规模预计达 1.2 万亿元,25% 将直接投向沉浸式体验基建((财政部2025年预算报告))。这种增长并非偶然,而是文化消费升级与技术迭代的必然结果。
以敦煌研究院的 “数字藏经洞” 项目为例。该项目通过 3D 扫描和 XR 技术,这个云端复现的文化遗产年访问量突破 2000 万人次,直接带动周边消费超 5 亿元。其成功的核心在于实现了文化 IP 的三级开发,首先是文物本体的数字化保存,其次是交互式体验设计,最后是形成线上线下消费闭环。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的矛盾,更创造了可持续的营收模式。
对于文旅企业而言,把握这一方向需要建立 “文化科技融合能力矩阵”。一是文化元素的提炼能力,从地方非遗、历史传说中提取核心符号;二是技术适配能力,根据项目特性选择 VR、AR 或 XR 等适宜技术,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三是场景设计能力,如浙江余村将 AR 技术与农田结合,打造 “云端认养农田” 模式,实现文旅收入同比增长 37%。值得注意的是,轻量化改造已成为中小景区的可行路径,AR 导览基础版成本可降至 5-8万元 / 景区(《2025文旅科技应用成本报告》),大幅降低了技术应用门槛。
02/工业遗产的场景再造:存量改造的价值重构
当传统古镇深陷同质化泥潭,一批工业遗产正通过创造性转化焕发新生。长春市将始建于 1932 年的第一净水厂改造为水文化生态园,通过原创戏剧《南岭 1932》实现空间活化,让游客在行进式观演中感受历史沧桑。这种改造模式的投入产出比远超新建项目,据《长春市文旅改造成本白皮书(2025)》显示,老厂房的结构改造费用仅为新建场馆的 28%-35%,而文化附加值却能提升 3-5 倍。
“长拖 1958” 项目则展示了工业遗产转型的另一种可能。这个曾经的国内最大轮式拖拉机生产基地,在保留厂房硬朗轮廓的基础上,引入商业、艺术等多元业态,定期举办音乐节、艺术展等活动,成功转型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文化聚集地,相关统计,2024年“长拖音乐节”单日客流破2万人次。其关键在于把握了 “新旧融合” 的尺度:70% 保留工业风貌,30% 植入现代功能,形成独特的场景张力。
长拖 1958
文旅企业在存量改造中应避免陷入 “重装修轻运营” 的误区。中青旅的案例警示我们,单纯依赖硬件投入的重资产模式已难以为继,其古北水镇折旧摊销费用占总成本 32%,即便游客量下滑也无法压缩。建议采用 “轻资产运营五步法”:文化价值评估→空间功能重组→体验动线设计→业态品牌招商→数字营销推广。《中国文旅投资回报率报告(2025)》显示,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团队,若年均客流增长能达到15%及以上,则工业遗产改造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可缩短至 5-8 年,远低于新建景区的 10-15 年。
03/乡村价值的体验重构:从观光到生活的模式升级
据文旅部2025年1月发布的《乡村旅游振兴报告》,2024 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已达 22.3亿人次,同比增长 15.5%,总收入 1.28万亿元。这个庞大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客源主体 25-45 岁城市人群占比超 60%,出行距离达 654.3km,平均停留 1.27 天,均创 5 年新高。更值得关注的是,携程2024年Q3数据显示,海外订单(主要来自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同比增长 71%,乡村旅游正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浙江余村的转型揭示了乡村文旅的升级路径。通过 “AR 窗花 + 云端认养农田” 的创新模式,这个曾经的污染村实现文旅收入 43% 的增长。其成功秘诀在于构建了 “三层次产品体系”:基础层满足观光需求,如生态步道、农家餐饮;进阶层提供体验项目,如农田认养、非遗制作;核心层打造生活场景,如乡村民宿、艺术聚落。这种分层设计既保持了乡村本真性,又满足了多元需求。
企业布局乡村文旅需规避三大误区:一是避免 “城市复制”,切勿将乡村改造成迷你城市;二是避免 “过度商业化”,中青旅古镇的教训显示,游客对过度商业化的抱怨直接影响复游率;三是避免 “短期套利”,乡村文旅需要长期培育。建议采取 “政府 + 企业 + 村民” 的三元合作模式,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企业投入资金和运营能力,村民以土地和文化资源参与分红,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
04/智慧服务的温度升级:科技赋能的人文尺度
《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 2027 年要实现智慧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体验更加便利舒适的目标。北京的实践为这一政策提供了助力,什刹海 AI 水上系统实现游船智能调度,据北京文旅局发布的《智慧景区建设成效报告》显示,减少排队时间 30% 以上;国家自然博物馆 “数字人 + AR 导览” 让古老标本 “活” 了起来;海淀文旅大模型提供全程智能服务,成为游客的 “文旅万事通”,2025年Q2上线,日均服务游客超1.2万人次。
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云展”(二期)
智慧旅游的核心不是技术堆砌,而是服务升级。政策特别强调 “适老化服务”,要求在智能化改造中保留线下服务,对客户端进行适老化改造。这一要求直指行业痛点——技术应用不能制造新的 “数字鸿沟”,而应成为服务的 “放大器”。北京城市图书馆 “元宇宙体验馆” 的做法值得借鉴,其通过多模态交互技术,让不同年龄层游客都能获得适宜的数字体验,其中老年用户满意度达89%(2025年《适老化文旅服务评估》)。
企业实施智慧化改造应遵循 “三先三后” 原则:先调研需求后设计方案,避免技术闲置;先试点验证后全面推广,控制投资风险;先基础服务后增值服务,确保核心体验。具体可从三个切入点着手:一是智能管理,如西山永定河文化区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全方位监管;二是精准营销,利用 AIGC 技术创作个性化内容;三是沉浸体验,如爱奇艺 VR 全感剧场还原历史场景。据基于A级景区试点数据测算,合理的智慧化改造可使景区运营效率提升 20-30%,游客满意度提高 15-20%。
爱奇艺《万里长城》全感剧场
结语:破局者的行动指南
未来 5 年,文旅行业的竞争将从 “资源占有” 转向 “价值创造”。对开发企业而言,把握新方向需要建立 “四个认知”:
在开发逻辑上,从 “造景” 转向 “造境”,场景体验的独特性比硬件规模更重要;
在运营模式上,从 “重资产” 转向 “轻资产”,通过品牌输出和管理赋能降低风险;
在技术应用上,从 “炫技” 转向 “赋能”,科技应服务于文化体验的提升;
在价值维度上,从 “盈利” 转向 “共生”,构建多方共赢的生态体系。
政策工具箱已为破局者备好,1.2 万亿元文旅专项债向沉浸式体验倾斜,智慧旅游行动计划提供具体实施路径,乡村振兴战略持续释放政策红利。那些能够将文化内涵转化为体验创新、将存量资产转化为价值增量、将技术赋能转化为服务升级的企业,必将在文旅行业的新一轮洗牌中占据先机。
存量时代,不是终结,而是新生。文旅项目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新建了多少建筑,而在于创造了多少值得回味的文化体验;不在于投入了多少资金,而在于激活了多少沉睡的文化资源。这,正是未来文旅开发的破局之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